因應孩子的年紀及認知教導孩子

與孩子說話,不論是在教導孩子,學習還是談天,我們往往會代入了成年人的認知及理解方式,有時難免長篇大論,囉囉唆唆。我們常常忽略了孩子的年紀和認知程度,也忽略了孩子的專注力及耐性的短暫,結果我們說話的內容往往變成了「耳邊風」。孩子聽不入腦之餘,甚至讓他們感到煩躁,嚴重的可能會變成厭惡,爸媽在不知不覺間就變成不受歡迎的人物了。

要知道,孩子的知識增長以及認知能力是隨着年紀而進步的。當然。不同孩子的進度有所不同,特別是一些有特殊障礙或學習障礙的孩子。因此,當我們教導孩子的時候,說話的方式需簡單直接,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年紀說他們聽得懂的說話,不要長篇大論,也不要過分複雜。過多的資料及時間過長等,也會令他們出現混亂、煩躁或失去耐性,年紀越小的孩子專注力就越短,這個短的程度可以用秒來計算。

因此,與其長篇大論地與孩子說教,倒不如通過一些遊戲或故事使孩子明白箇中道理,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記得兒子三歲多的時候,常被人投訴搶別人的玩具,當我了解了情況後,我發現在孩子的角度,他只是拿來看一會就還給人家了,可是在別人看來,沒有別人的准許,私自拿來看就是搶人家的東西。我沒有為孩子辯護,就立刻教導孩子:他需要先獲得別人的准許,才能借看。此外,人家也有權拒絕他的要求。過了一段時間,我的教育似乎不起作用,不是他沒有聽媽媽的說話,而是他的動作太快了。患有過度活躍症的他,會把「獲得准許」這個言語動作,與他的「取來看看」的動作連在一起進行。每次當他看見人家有新奇的東西,雖然嘴裏詢問可否借來看看,但另一隻手已經將東西取回來了,結果還是演變成「搶」人家的東西。

以故事改善孩子的行為

了解過情況後,我並沒有責怪他,因為他已做了媽媽叫他做的程序:詢問,借取。只是他並不了解過程中的節奏及停頓位,而這正正是關鍵所在。我知道我需要改善我的「說教」方式。我需要讓孩子了解整個情況和被搶玩具小朋友的心聲及感受。

於是,我在每晚睡前說故事的環節中加入了特別節目,把孩子的行為化成一個故事,並用兩隻毛毛玩具來演繹。

我左手拿着小白兔,右手拿着小狗,開始說故事。讓孩子以旁觀者的角度了解整個過程及被搶玩具的小白兔心聲和感受。我把小白兔的心聲用語言表達出來,為了增強逼真感,我模仿了小白兔悲傷的神情及語氣說話。同時,我會在故事完結之後,問孩子幾個問題並加以討論,例如:為何小白兔會哭?會不開心呢?要怎麼解決問題?除了這個辦法,還有什麼辦法可解決呢?引導孩子思考出不同的解決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行為上的缺失,並了解別人的感受。就是這樣,慢慢地,孩子把這個行為問題改掉了。我還用「以故事說教」的方法改掉或改善了他其他不良行為和習慣呢!

適當地讓孩子抽離,以第三者角度去看事情,能夠讓孩子更清晰、準確地明白箇中複雜的道理。
 
這種教導方法是否很有趣呢?不妨多些留言告訴我吧!◇

作者簡介:

Flora現為育兒及投資專家, 也是註冊校董。她畢業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具多元化才能。Flora將其獨具一格的育兒技巧寫成《擁抱缺陷》一書,面世後,旋即獲各大傳媒訪問和香港教育大學邀請主持、分享講座。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