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創作了他那個年代最偉大的新古典主義雕塑作品。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藝廊(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推出了卡諾瓦如何用黏土、石膏和大理石創作的展覽。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的雕塑作品《教宗克萊門特十四世》( Pope Clement XIV),1783年創作。紅陶土、上色;17 11/16英吋×15又3/4英吋×9 7/16英吋。安東尼奧‧卡諾瓦博物館(Museum Gypsotheca Antonio Canova),意大利波薩尼奧(Possagno)。(Luigi Spina提供)
雕塑家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創作了他那個年代最偉大的新古典主義雕塑作品。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藝廊(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推出了卡諾瓦如何用黏土、石膏和大理石創作的展覽。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的雕塑作品《教宗克萊門特十四世》( Pope Clement XIV),1783年創作。紅陶土、上色;17 11/16英吋×15又3/4英吋×9 7/16英吋。安東尼奧‧卡諾瓦博物館(Museum Gypsotheca Antonio Canova),意大利波薩尼奧(Possagno)。(Luigi Spina提供)

大家可以想像藝術家如何在畫紙上創作,但雕塑家如何將一塊石材轉變成美麗的雕塑作品仍然是一個奇妙的謎題。我們能看到或了解雕塑過程的步驟,但雕塑家的技巧依舊令人著迷。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抒情詩的繆斯》(Terpsichore Lyran),約1814至1816年創作。大理石;69 7/8英吋x30 3/4英吋x24 英吋。1968年小倫納德‧漢娜基金會(Leonard C. Hanna Jr.),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提供)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抒情詩的繆斯》(Terpsichore Lyran),約1814至1816年創作。大理石;69 7/8英吋x30 3/4英吋x24 英吋。1968年小倫納德‧漢娜基金會(Leonard C. Hanna Jr.),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提供)

近期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in Washington)的展覽或許能幫我們揭開古老的雕塑創作神秘的面紗。6月11日開幕的展覽:「卡諾瓦:用黏土捏塑的雛形」(Canova: Sketching in Clay),探索新古典主義雕塑家安東尼奧‧卡諾瓦在藝術創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黏土。卡諾瓦的紅陶土(terracotta,火燒過的黏土)模型,至今僅60餘件倖存下來,其中30餘件作品與他的石膏模型和大理石成品一起展出。這是五十多年來首度以卡諾瓦的紅陶土模型為焦點的展覽。這些展品共同展示了一件傑出的雕塑作品從最初的發想,經過醞釀再到成品誕生的整個演變過程。

根據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Pliny)所言,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統治期間,雕塑家便開始製作黏土模型為創作石材雕塑作準備。在卡諾瓦職業生涯早期,他以復興古希臘雕塑遺產聞名。當時有些人甚至稱他為「當代的菲迪亞斯」(Phidias,約公元前480─430年)。如果卡諾瓦知道有人把他跟這位古希臘雕塑大師相比一定會深感榮幸,因為他認為「菲迪亞斯的作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就像美麗的大自然本身」,根據簡‧馬蒂諾和安德魯‧羅賓遜(Jane Martineau and Andrew Robinson)的著作《威尼斯的榮耀:十八世紀的藝術》(The Glory of Venice: Art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18世紀末,卡諾瓦在威尼斯開啟創作之路,後來在羅馬成名,成為當時最偉大的新古典主義雕塑家。他收到許多歐洲國家元首的邀請去替他們工作,但他堅持留在羅馬的土地上,因為那裏讓他充滿創作靈感。

熱愛黏土捏塑雛形

卡諾瓦用蠟、黏土或石膏製作模型,但他用蠟做的模型幾乎沒有保存下來。展覽手冊寫道,卡諾瓦喜歡黏土更甚於石膏,因為石膏的可塑性較低。

雖然我們看不到卡諾瓦創作時的樣子,但看他的黏土模型也能一睹他獨特的藝術創作過程。19世紀年代,工作坊的助手通常根據他們師傅捏塑的模型將成品做出來。每一位助手專攻某一部份的流程。然而,卡諾瓦的工作坊不一樣。根據展覽手冊,卡諾瓦堅持助手們除了要懂雕刻,也要懂建模。他認為「年輕人如果真想成為偉大的雕塑家,就必須學會使用錘子和鑿子」。

助手幫卡諾瓦鑄造石膏模型和大理石作品,而只有師傅的雙手才懂揉捏、塑形和捏塑每一座黏土模型。

展覽手冊提到,著名藝術史暨考古學家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於1768年寫道:「雕塑家用黏土捏塑模型如同畫家在紙上作畫。這就好比初榨的葡萄汁能釀出最好的葡萄酒一樣,藝術家在柔軟的材質或畫紙上創作得以將其自然與真實的天賦展現在作品中。」

很像畫家在畫紙上畫草圖的概念,卡諾瓦用黏土捏塑他原始的構想。他用黏土大致捏出構圖,叫作黏土雛形(bozzetto)。值得留意的是,這些黏土雛形就像是卡諾瓦的工具,幾分鐘內就能做出來。

本次展覽可欣賞到一系列不同狀態的模型,這些都是根據卡諾瓦想要探索或表達甚麼想法的習作。例如,在紅陶土模型《亞當和夏娃哀悼死去的亞伯》(Adam and Eve Mourning the Dead Abel)中,卡諾瓦似乎只是捏塑出人物的大概位置和表情。神奇的是,卡諾瓦僅透過人物的外形就能雕塑出悲痛萬分的情感。在「懺悔的抹大拉」(Penitent Magdalen)紅陶土模型裏,我們可看出卡諾瓦如何用手指掐捏黏土後留下的指紋,以及使用木製塑模工具時留下推拉的痕跡。卡諾瓦很快就捏出抹大拉的面部表情,還有她張開雙臂懺悔地看向一方的模樣。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亞當和夏娃哀悼死去的亞伯》,約1818-1822年創作。紅陶土(Terracotta);8 11/16英吋x11 13/16英吋x7 1/16 英吋。安東尼奧‧卡諾瓦博物館,意大利波薩尼奧。(Luigi Spina提供)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亞當和夏娃哀悼死去的亞伯》,約1818-1822年創作。紅陶土(Terracotta);8 11/16英吋x11 13/16英吋x7 1/16 英吋。安東尼奧‧卡諾瓦博物館,意大利波薩尼奧。(Luigi Spina提供)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懺悔的抹大拉》,1791年。紅陶土;5 7/8英吋x5 1/8英吋x5 11/16英吋。城市博物館(Civic Museums),意大利威尼托巴薩諾-德爾格拉帕(Bassano del Grappa, Veneto, Italy)。(Luigi Spina提供)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懺悔的抹大拉》,1791年。紅陶土;5 7/8英吋x5 1/8英吋x5 11/16英吋。城市博物館(Civic Museums),意大利威尼托巴薩諾-德爾格拉帕(Bassano del Grappa, Veneto, Italy)。(Luigi Spina提供)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懺悔的抹大拉》,1791年。紅陶土;5 7/8英吋x5 1/8英吋x5 11/16英吋。城市博物館(Civic Museums),意大利威尼托巴薩諾-德爾格拉帕(Bassano del Grappa, Veneto, Italy)。(Luigi Spina提供)

一旦確定構圖,卡諾瓦會製作較精細的黏土模型(modello)向贊助人展示,通常是較大的模型,以利助手鑄造石膏模並完成最終的大理石雕塑。專家相信卡諾瓦的紅陶土模型《教宗克萊門特十四世》(Pope Clement XIV)和《虔誠》(Piety)是至今保存下來最出色的範例。兩者都會在展覽中亮相。在作品《虔誠》中,卡諾瓦描繪一位女士低著頭,衣服從頭蓋到腳,幾乎看不到她的身體。 

專家認為端坐在寶座上、穿著教宗服飾的黏土模型《教宗克萊門特十四世》應該是一件展示品。根據導覽手冊介紹,卡諾瓦會把模型漆成白色,向贊助人展示屆時大理石成品的外觀。雖然卡諾瓦曾看過羅馬出土的古羅馬雕塑也使用少許彩色顏料,但長期以來,人們堅信古典雕塑是以純白色為主。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虔誠》,1783年創作。紅陶土;15 3/16英吋x4 1/2英吋x3 15/16英吋。私人收藏。(Prudence Cuming Fine Art Photography提供)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虔誠》,1783年創作。紅陶土;15 3/16英吋x4 1/2英吋x3 15/16英吋。私人收藏。(Prudence Cuming Fine Art Photography提供)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教宗克萊門特十四世》,1783年創作。紅陶土、上色;17 11/16英吋x15 3/4英吋x9 7/16英吋。安東尼奧‧卡諾瓦博物館,意大利波薩尼奧。(Luigi Spina提供)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教宗克萊門特十四世》,1783年創作。紅陶土、上色;17 11/16英吋x15 3/4英吋x9 7/16英吋。安東尼奧‧卡諾瓦博物館,意大利波薩尼奧。(Luigi Spina提供)

卡諾瓦也會針對身體部份細節捏製黏土習作,例如頭部、頭髮或臉部特徵。專家相信他捏塑這些臉部特徵取材自日常生活。卡諾瓦職業生涯初期在威尼斯時,他替威尼斯政治家保羅‧雷尼爾總督(Doge Paolo Renier)捏塑了一座賞心悅目的紅陶土肖像。這座肖像模型從未製成大理石,但作品有塗過白色顏料的痕跡,大概可想像成品會是甚麼樣子。雷尼爾戴著造型獨特的「總督帽」(corno ducule)顯示擔任威尼斯總督的身份。卡諾瓦把雷尼爾的個性都捏塑出來了。他看起來平易近人,嘴唇微微彎曲帶著微笑。而且,卡諾瓦製作的紅陶土頭像看起來像發亮一般,皮膚富有彈性,眼睛下方和眼角處帶點微笑時自然產生的小細紋。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總督保羅‧雷尼爾》,1779年創作。紅陶土;31 1/2英吋x21 1/4英吋x8 11/16英吋。博塔辛博物館(Bottacin Museum),城市博物館,意大利帕多瓦(Padua, Italy)。(Luigi Spina提供)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總督保羅‧雷尼爾》,1779年創作。紅陶土;31 1/2英吋x21 1/4英吋x8 11/16英吋。博塔辛博物館(Bottacin Museum),城市博物館,意大利帕多瓦(Padua, Italy)。(Luigi Spina提供)

卡諾瓦另一紅陶土模型《一個男孩的習作》(Study of a Boy)是完成總督雷尼爾陶土肖像大約十年之後製作的,這件作品也展現了精緻的細節。例如,我們可欣賞到卡諾瓦非常仔細地捏塑男孩漂亮的捲髮。然而,原本年輕人完美的臉龐卻出現裂紋,顯示陶土媒材的脆弱。正因為這種脆弱的媒材,造成卡諾瓦大部份的陶土頭像都沒有保存下來,再加上助手一旦將陶土模型鑄造成石膏後,陶模就顯得多餘了。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一個男孩的習作》,約1790-1800年創作。紅陶土; 15 3/8英吋x14 15/16英吋x6 5/16英吋。安東尼奧‧卡諾瓦博物館,意大利波薩尼奧。(Luigi Spina提供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一個男孩的習作》,約1790-1800年創作。紅陶土; 15 3/8英吋x14 15/16英吋x6 5/16英吋。安東尼奧‧卡諾瓦博物館,意大利波薩尼奧。(Luigi Spina提供

「定」製大理石傑作

卡諾瓦的助手依據陶土模型鑄成石膏模型,然後,為了製作大理石雕像,他們用一種叫「定點」(pointing)的技術來複製石膏模型。

根據《牛津藝術大典》(The Oxford Companion of Art)的解釋,「定點」的原理是利用三個定位點精確找出另一對應點。一世紀時,古羅馬雕塑家使用傳統定位法來複製希臘雕像;在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times,譯註),石匠使用鉛垂線和畫架定位。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開發了多種複製模型的方法。直到19世紀初有了「定點機」(pointing machine)的發明後,卡諾瓦的助手得以使用這類機器。這種機器由框架(frame)組成,框架上有可移動、可調節長短的測量桿,用來測量每個點需要鑽孔的深度。荷蘭聖約翰大教堂(St. John’s Cathedral)裏有一座雕像可以看出定點機的操作方式。三支牢固的橫桿作為定位點,同時有另一根較細的橫桿定位鼻尖,顯示需要在大理石上雕刻的尺寸。

展覽可見《教宗克萊門特十四世》黏土模型上有一些小十字符號,雖然模型沒有定位點記號,這些小十字符號很可能是用來指點定位點的。然而,我們可以在《懺悔者抹大拉的頭》(Head of the Penitent Magdalene)的石膏模型看到非常多的定位點記號,這是卡諾瓦的助手為了準確地將模型轉移到大理石上雕刻而做的。

我們還可以看到,抹大拉在石膏模型《懺悔者抹大拉的頭》低著頭的角度比在黏土雛形《懺悔的抹大拉》高一些。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懺悔者抹大拉的頭》,約1794至1809年。石膏上有定位點記號;17 11/16英吋x15 3/4英吋x16 1/8英吋。安東尼奧·卡諾瓦博物館,意大利波薩尼奧。(Luigi Spina提供)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懺悔者抹大拉的頭》,約1794至1809年。石膏上有定位點記號;17 11/16英吋x15 3/4英吋x16 1/8英吋。安東尼奧·卡諾瓦博物館,意大利波薩尼奧。(Luigi Spina提供)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懺悔的抹大拉》,1791年。紅陶土;5 7/8英吋x5 1/8英吋x5 11/16英吋。城市博物館(Civic Museums),意大利威尼托巴薩諾-德爾格拉帕(Bassano del Grappa, Veneto, Italy)。(Luigi Spina提供)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懺悔的抹大拉》,1791年。紅陶土;5 7/8英吋x5 1/8英吋x5 11/16英吋。城市博物館(Civic Museums),意大利威尼托巴薩諾-德爾格拉帕(Bassano del Grappa, Veneto, Italy)。(Luigi Spina提供)
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懺悔的抹大拉》,1791年。紅陶土;5 7/8英吋x5 1/8英吋x5 11/16英吋。城市博物館(Civic Museums),意大利威尼托巴薩諾-德爾格拉帕(Bassano del Grappa, Veneto, Italy)。(Luigi Spina提供)

本次展覽有個非常好的範例可以看出卡諾瓦的雕塑創作過程,那就是拿破崙母親的雕像《梅雷夫人》(Madame Mère)或稱《萊蒂齊亞‧拉莫里諾‧波拿巴》(Letizia Ramolino Bonaparte),從黏土雛形到最終呈現精美拋光大理石成品。卡諾瓦從古代同輩尋找坐姿的靈感,模仿二世紀大理石雕像《卡皮托利歐·阿格里皮娜》(Capitoline Agrippina)的姿勢。

在紅陶土雛形(圖1)中,波拿巴端坐在王座上,別過頭,眼光朝肩膀上方向外凝視,雙手靠在王座扶手上,儀態沒有太過放鬆,也沒有太過威嚴。在紅陶土模型(圖2)中,她呈放鬆姿態,有隻手臂搭在王座背靠,向前方凝視。在石膏模型(圖3)中,波拿巴再次調整坐姿,一隻手臂仍然輕鬆地搭在王座背靠,但她的頭和整個身體轉向一側,不但吸引觀眾注目而且充滿威嚴。至於最終的大理石成品、專家譽為卡諾瓦最傑出的雕像作品(圖4),我們看到卡諾瓦和助手以石材雕塑出栩栩如生的波拿巴。

圖1: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梅雷夫人》或《萊蒂齊亞‧拉莫里諾‧波拿巴》,約1804至1805年, 紅陶土;12 5/8英吋×10 1/4英吋×6 1/8英吋。奎里尼‧斯坦帕利亞基金會(The Querini Stampalia Foundation),意大利威尼斯。(Luigi Spina提供)
圖1: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梅雷夫人》或《萊蒂齊亞‧拉莫里諾‧波拿巴》,約1804至1805年, 紅陶土;12 5/8英吋×10 1/4英吋×6 1/8英吋。奎里尼‧斯坦帕利亞基金會(The Querini Stampalia Foundation),意大利威尼斯。(Luigi Spina提供)

圖2: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梅雷夫人》或《萊蒂齊亞‧拉莫里諾‧波拿巴》,約1804至1805年。紅陶土;13 9/16英吋x11英吋×5 5/16英吋。荷蘭茲沃勒和海諾(Zwolle and Heino/Wijhe),視覺藝術博物館(Museum de Fundatie)。(視覺藝術博物館提供)
圖2: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梅雷夫人》或《萊蒂齊亞‧拉莫里諾‧波拿巴》,約1804至1805年。紅陶土;13 9/16英吋x11英吋×5 5/16英吋。荷蘭茲沃勒和海諾(Zwolle and Heino/Wijhe),視覺藝術博物館(Museum de Fundatie)。(視覺藝術博物館提供)

圖3: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梅雷夫人》或《萊蒂齊亞‧拉莫里諾‧波拿巴》,約1805年創作。石膏;26 3/8英吋×24英吋×13 3/4英吋。安東尼奧·卡諾瓦博物館,意大利波薩尼奧。(Luigi Spina提供)
圖3: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梅雷夫人》或《萊蒂齊亞‧拉莫里諾‧波拿巴》,約1805年創作。石膏;26 3/8英吋×24英吋×13 3/4英吋。安東尼奧·卡諾瓦博物館,意大利波薩尼奧。(Luigi Spina提供)

圖4: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梅雷夫人》或《萊蒂齊亞‧拉莫里諾‧波拿巴》,1805/1807 年。大理石;57 7/8英吋×57 9/16英吋×30 5/16英吋。英國查茨沃斯德文郡公爵收藏館(The Devonshire Collections, Chatsworth, in England)。 
圖4: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梅雷夫人》或《萊蒂齊亞‧拉莫里諾‧波拿巴》,1805/1807 年。大理石;57 7/8英吋×57 9/16英吋×30 5/16英吋。英國查茨沃斯德文郡公爵收藏館(The Devonshire Collections, Chatsworth, in England)。 

儘管卡諾瓦每件大理石作品由多人經手完成,但他始終監督整個過程,且最後步驟的雕刻也不假他人。他負責完善人物的肌肉、頭部和五官,將冰冷堅硬的大理石塑造成溫暖柔軟的身軀。卡諾瓦的秘書梅爾基奧爾‧米西里尼(Melchior Missirini)寫道:「你總能看到他對物件投入的熱情……眼眶泛淚,充滿喜悅,伴隨著全身顫抖」。最後,再由助手清潔大理石與拋光,有時卡諾瓦還會對成品上點淡淡的顏色。

鼓勵大家用手電筒欣賞卡諾瓦的雕塑,因為當時的專家相信古人用火炬的照明欣賞雕塑。卡諾瓦細心地讓作品的特定部位發亮。溫克爾曼寫道:「拋光特定部位讓它看起來發亮,經常能掩蓋那些需費力的苦差事。」據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網站稱,貝德福德公爵(the Duke of Bedford)談到卡諾瓦的作品《美惠三女神》(The Three Graces)以「『 極度細緻與柔美』(morbidezza)著稱,大理石表面呈現一種栩栩如生的柔軟感,讓人忍不住想觸摸一下。」

卡諾瓦的黏土作品讓我們對雕刻的過程有更深入地了解。儘管仍無法消除雕刻的神秘感,但也許我們更能理解藝術史暨考古學家溫克爾曼此番言論之意:「就像初榨的葡萄汁能釀出最好的葡萄酒一樣,藝術家在柔軟的材質或畫紙上創作得以將其自然與真實的天賦展現在作品中。」

「卡諾瓦:黏土捏塑的草圖」於6月11日到10月9日在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展出。緊接著,將於11月19日至2024年3月18日在芝加哥藝術學院(the Arts Institute of Chicago)展出。想了解更多信息,請上網搜尋 NGA.gov

本次展覽由國家藝廊歐美藝術資深策展人迪克森三世(C.D. Dickerson III),以及芝加哥藝術學院歐洲繪畫和雕塑資深策展人艾默生‧鮑耶(Emerson Bowyer)共同策劃。

譯註:希臘化時代始於西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之死,終於羅馬共和國在西元前146年征服希臘本土,或西元前30年克利奧帕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去世,羅馬帝國崛起之時。西方史學界認為這段時期,古希臘文明主宰整個地中海東部沿岸的文明,所以稱為希臘化時代。#

原文:Antonio Canova: Master of Marble, Lover of Cla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洛琳‧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相關文章。關注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和工藝師,如何在他們的作品中傳達出美和傳統價值觀。希望能為稀有而鮮為人知的藝術和手工藝品發聲,進而保存傳統藝術遺產。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