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著名材料與技法學家琴尼尼(Cennino Cennini,約1360~1440年)在他的畫論中講述了他那個時代從學徒成長為畫家所需的時間:首先,要學習一年的基礎素描;然後在訓練基本功的同時,需要在畫家作坊裏經歷6年時間,從研磨顏料、準備基底材料開始學習繪畫材料的一切細節;此後,還要再花6年深入學習色彩運用、壁畫技巧等進階功課——前後至少要經過13年的刻苦訓練才能出師。不少人即使掌握了畫家所必需的專業技能,卻仍然選擇留在經驗豐富的老師那裏深造。琴尼尼舉例說意大利畫家喬托(Giotto, 1267~1337年)的弟子加迪(Taddeo Gaddi)在喬托身邊待了24年才學成離開。

意大利畫家喬托(Giotto,1267~1337年)在帕多瓦競技場教堂(Scrovegni教堂)中的壁畫《 天使報喜》中上帝送來的天使加百列。(公有領域)
意大利畫家喬托(Giotto,1267~1337年)在帕多瓦競技場教堂(Scrovegni教堂)中的壁畫《 天使報喜》中上帝送來的天使加百列。(公有領域)

深入研究過西方美術的人都知道,史上那些傳統美術大師們基本上都是飽學之士,他們對藝術史、技法史、材料史的了解和掌握遠超同行。他們中大部份人都親自遊歷各國,近距離觀摩、學習前代大師們的原作,研究不同流派的藝術特點。一代代藝術家們鍥而不捨地努力,也鋪就了西方美術的學術性道路,充實了藝術的傳承與內涵。

從技藝層面看,搞好傳統藝術涉及到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造型能力,通俗地講就是作品像不像的問題;另一個則是作品的藝術感,這就涉及到人文、歷史、藝術傳承方面的問題了。

拉斐爾聖齊奧 (Raphael,1483~1520年)1505年作品《草地上的聖母》(Madonna of the Meadow),收藏於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公有領域)
拉斐爾聖齊奧 (Raphael,1483~1520年)1505年作品《草地上的聖母》(Madonna of the Meadow),收藏於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公有領域)

拉斐爾聖齊奧 (1483~1520年)1505年作品《安西帝聖母》(The Ansidei Madonna),收藏於英國國家美術館。
拉斐爾聖齊奧 (1483~1520年)1505年作品《安西帝聖母》(The Ansidei Madonna),收藏於英國國家美術館。

西方藝術,不同的流派都是這樣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其中包括不同體系的專業材料、美術技法、藝術理念等方方面面。然而,在歷史過程中,這些珍貴的理念也隨著道德的下滑而逐漸走向沒落。

西方傳統文化中一直強調「七宗罪」之首是傲慢,但人們卻時常忘記這些古老的箴言。17世紀後期,法蘭西學院院士佩羅(Charles Perrault)撰文表示當時的美術在明暗對照、光影漸變,以及構圖佈局等諸多方面已經超過了拉斐爾(Raphael)的時代,進而引發出藝術界一些人的驕傲和對前人藝術理論的質疑——尤其是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強調謙卑地觀察自然、師法自然的原則。到了18世紀,一套「不看實物也能描繪它」(Savoir copier la nature sans la voir)的理論逐漸風靡法國,導致藝術家們紛紛拋棄模特,直接通過想像創作。

由於拋棄了模特與實物,單憑經驗作畫,導致畫家們畫出的人、物及環境等具體內容,很多都顯得千篇一律。為了區別各自的作品,美術界便開始以筆觸、筆法等人工痕跡來打造個人特色。此時的藝術,已經有了藝術凌駕於自然之上的氣氛。藝術家們在作品中更多表達的是自我,而非像以前那樣,通過謙卑地師法自然,去表現神的造物。

這種賣弄筆法技巧的勢頭,到了弗拉戈納爾(Jean-Honore Fragonard,1732年~1806年)的時代已漸漸走向極端。弗拉戈納爾的畫大部份都是以享樂、情慾為主題,所以在技巧上一直使用非常輕快而明顯的筆觸,配合華麗的顏色,烘托氣氛。由於需要刻意地去表現這種輕快、活潑的運筆節奏,他手上的動作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因此畫得很快,以至於後世西方不少藝評家稱它為「即興表演者」(Improvisateur)。

這些把高雅嚴肅藝術變成低俗娛樂雜耍的行為走到一個極端後,也讓當時的藝術界警醒。人們發現,藝術家從原本開闊的師法自然到後來被封閉在人為製造的狹隘筆觸裏,所表達的是渺小的個人價值。西方主流藝術家們從歷史上美術的發展過程中也看到問題,所以才不斷表示要以古為典,謙卑地去學習前人的東西。尤其是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e)的出現與興盛,徹底糾正了不良筆觸的弊端,使下筆不再有明顯的斧鑿之痕,並再次強調回歸古法的傳統。因為只有往回返,才能避免藝術走向毀滅。

其實,藝術在發展過程中衰退的情況在久遠的歷史中曾多次出現。

我們知道,西方文藝復興之前的中世紀美術顯得非常不成熟。而歐洲文藝復興時的藝術家們正是在學習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藝術後,才讓西方美術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可見,2千年前的美術遠比一千年前的美術更為成熟。這體現出一個與大多數人觀念相反道理:人類的文化、藝術並不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就一定會進步,一個時代的藝術不一定就比前面的時代更為優秀。

法國藝術史家莫羅-沃提耶(Charles Moreau-Vauthier,1857年~1924年)一百多年前在他的著作中引述了古羅馬博物學者、作家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約23年~79年)當年所留下的一些有關繪畫的論述,從中我們能發現成熟的藝術是如何在人們觀念的變異中一步步走向敗落的。據他描述,當時的人已經對常見的優美作品不感興趣了,人們的藝術品味轉向了未完成作品,認為只有沒畫完的圖稿才能更好地呈現出藝術家的思想。而藝術家們為了顯得「有思想」,便爭相往不畫完的方向去努力。

那麼這種敗落的根源是甚麼呢?從公元79年龐貝古城(Pompeii)的覆滅可以看到原因:人的道德不行了。據考古學文獻記載,龐貝出土的一些壁畫其實都是裝修工人的作品,水平不高,而壁畫的內容卻充斥著各種淫亂不堪,甚至變態的場景,這與當時的人一味追求精神刺激,喜歡嚐鮮的心理有關。所以在藝術上,人們也想嚐嚐不一樣的口味,就造成了畫家們拋棄傳統藝術品味,捨本逐末地在「有思想」的草圖上耕耘。從更高層面看,神傳給人藝術可不是為了讓人宣淫用的。當藝術被淪為破壞道德的工具後,上天也不會允許這種「藝術」繼續興盛,甚至相關的人都會受到天譴。龐貝古城一夜之間被徹底埋葬於維蘇威火山(Vesuvio)的爆發之下,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可見,當人類道德敗壞後,人的一切,包括文化、藝術都會隨之衰落、敗壞。尤其是羅馬帝國迫害基督教後,藝術出現了更大規模的衰退。原有的透視法與解剖學從公3世紀就開始逐步失傳,藝術家們由於不再具備相關知識而無法創作出符合標準的雕塑作品,以至於312年修建君士坦丁凱旋門(Arch of Constantine)時,人們不得不從羅馬其它的公共建築上拆卸浮雕來用作裝飾。

中世紀的美術作品顯得非常不成熟,有些看上去甚至像兒童畫似的,就是由於此前技藝的失傳造成的。幸運的是,文藝復興開始後,藝術又得以回升。人類藝術因失去了傳統而敗落,又因向傳統學習、走回傳統之路而興盛,這是歷史的明證。

美術在18世紀的下滑非常類似於它在古羅馬時期的衰敗。尤其到了19世紀印象派出現後,傳統藝術更是經受了滅頂之災,無數高貴的藝術思想、造型手法、傳統技藝不斷失傳,西方藝術圈基本上拋棄了傳統的繪畫與雕塑;東方的美術界一部份向西方現代派看齊,另一部份則孜孜不倦地沿襲著共產蘇聯的美術套路。

縱觀歷史,文藝復興以後兩百年間的美術體現了各方面因素在相生相剋中,從平衡逐漸滑向失衡的過程。道德的下滑使一切形式都失去了依託,而觀念的變異不僅僅是一個思想狀態的問題,人類文化的一切都會隨之走向無法生長的貧瘠死地。

過去的歷史能夠給我們教訓與參照,使人不重蹈覆轍,明心正見,洞悉宇宙的智慧與奧妙,這也是人類研讀歷史的諸多重要意義之一。(全文完)◇

參考文獻

Cennino Cennini,《Libro dell’Arte》,1437

Charles Dalbon,《Les origines de la peinture à l’huile》,1904

Charles George Herbermann,《Catholic Encyclopedia》,1913

Charles Moreau-Vauthier,《La peinture》,1913

Colin Jones,《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France》,1999

Helen Jackson Zakin,《French Cistercian Grisaille Glass》,1979

Hendrik Willem van Loon,《How to Look at Pictures: a Short History of Painting》,1938

Jacques-Nicolas Paillot de Montabert,《Traiteì complet de la Peinture》,1829

Léonor Mérimée,《De la peinture aÌ l’huile》,1830

Martin Kemp,《The Oxford History of Western Art》,2000

Max Doerner,《Malmaterial und seine Verwendung im Bilde》,1921

Wang Xizhi,《Lanting Xu》,353

William Fleming,《Arts and Ideas》,1955

Yu Yue,《Notes from the Celestial Place in Youtai Mountain》,1899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