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講到,「除了少數例外的個案,沒有一個現代經濟繁榮的地區,可以單靠輸入人才就達致繁榮的。」香港過去半世紀的經濟發展,也不是靠政策性地刻意輸入某些透過行政界定的所謂專才。香港過去的發展不是這樣,將來的發展前景,也肯定不會是這樣。

當然,世界上也有一些特殊的發展案例。曾經試過有某些國家或地區,透過大量輸入某些類別的人才,希望達致某種政策效果。例如中東地區有個別富裕的石油輸出國,要在沙漠中建起綠洲城市,便透過本身雄厚的財力,短時間之內高薪厚祿,大量輸入建築工程及相關的專才,也輸入大量基層勞工。有個別國家輸入的人口及勞動力總量,比自己國家的人口總數還要多。

這些案例本身當然很少,而且能夠產生的經濟效益不明顯,成本與效益也長期不平衡。簡而言之,這種發展策略投入的成本超高,經濟效益卻無法同比增長,只不過有雄厚的財力支撐著而已。

因為這些國家有像不會枯竭的石油財富,一時之間確實可以產生令人眩目的建設效果。但長遠能否產生持續的經濟發展動力,就需要拭目以待。

直到目前為止,這些做法都只能看到中短期的效果,往後能否造成經濟結構的變革,為整個國家的社會及經濟發展帶來持續的動力,最終還要看本地人才是否能夠跟得上。已經有越來越明顯的跡象顯示,如果這些國家的本地人才政策、教育政策及文化政策不相對應地調整,建設起來的綠洲城市無論外觀幾輝煌,也只是為少數富裕階層服務。這種發展模式能否持續,也越來越成疑問。

更關鍵的是這樣的任性,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承擔得來,香港也肯定不可能這樣。

香港現在搞的所謂「高才通」輸入人才政策,首先沒有這種由政府提供的高薪厚祿支撐,也不見得具有剛才說到那些中東地區的清晰中短期目標。「高才通」輸入的所謂人才來港之後在那裏落腳,有哪些工作崗位待他們填補,連政府官員自己也說不清楚。輸入甚麼人,也不是由已經有具體投資及業務發展計劃的企業決定。

到時極有可能出現政府認定的所謂人才就來了,但未必能夠配合到企業的需要,企業可能仍然要面對本地人才的繼續流失。事實上,有不少跨國企業早就已經順勢收拾行裝,崗位自然地流失掉,原本投放在香港的資金,也轉移到其它地區了。

如果一個社會發展健全,隨著經濟進步,令更多本土人口可以有機會享受更好的教育,能夠有一個足以推動向更高層次經濟發展的本地人口及勞動力,那又何須大費周章輸入人才?而且,只要社會制度健全,世界各地的資金與人才,也會因應他們自身的條件,自然流向這些有發展潛質的地區。誰不願意自己的才能可以得到充份發揮的機會?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就是這個道理。

同樣道理,如果一個社會已經變成一個無法令人才棲息及發展的良木,就算大張旗鼓說要輸入人才,又有幾多人才會長期留下來?面對人才流失,首先就要問為甚麼留不住那些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才。如果連本地的人才都留不住,又憑甚麼吸引海外專才?

香港過去幾年面對的問題,只要不自欺欺人,原因應該是十分清楚的,造成的影響也是無法掩飾的。三年多之間,已經有超過30萬本地人移民海外。根據英國政府的調查,移民英國的香港人,七成有專業資格。過去幾年,香港簡直是人才大出血。香港的醫護人才流失問題、這個專欄引述過香港總商會前後兩次的調查、不同民調機構及學院作出的調查,也清楚說明了香港現在面對的問題是「留不住人才」,首先是本地人才大量流走。

除此之外,不少原本來了香港發展,長期留在香港生活的海外人才,面對香港社會政治情況惡化,已經有足夠的理由讓他們離開香港了。有幾多人才會願意面對一個這樣的社會,為甚麼有條件作選擇的人才要在一個這樣不合理及野蠻的制度下生活!加上這種政治及社會條件的惡化,造成經濟前景也蒙上陰影,於是大量曾經自己選擇來港,或隨跨國機構及企業來到香港發展的海外專才,也紛紛選擇離開香港。

這種人才流失,是社會原有發展基礎受破壞的結果。香港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不是如上面說到那些中東油國以龐大的財政實力來設計及架建起來的,而是經過好幾十年才逐步形成的。這個發展基礎的形成過程,是各種地緣條件及因素交匯,加上合理的人口及教育政策配合而造就的。

現在香港這個特區政府是不是要告訴全世界,就算把幾十年、幾代人的努力營造的發展基礎破壞了,也可以簡單地透過每年輸入幾萬所謂人才來維持下去。如果真的是這麼簡單,鄧小平所說的要在大陸製造100個香港,早就應該實現了。如果真的可以這樣,除了香港這個東方之珠之外,這個世界應該還有很多個香港之外的東方之珠,還有很多個西方之珠,南方之珠,及北方之珠。

上世紀60年代後期之後,香港由一個輕工業製造中心,開始轉型成為一個金融服務及專業服務的城市。1978年中國推行經濟改革及門戶開放政策之後,香港的整體發展環境有轉變,香港的教育及人力政策也在市場適應及政府規劃的共同影響下而同步轉變,令香港進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這個發展是香港的社會條件、環境與時機組成的機遇、合理的政策、加上香港幾代人努力才能造成的。這個過程中,香港從來不需要刻意提出甚麼輸入專才計劃,大量海外專才來到香港發展,大量海外機構來到香港成立辦事處或總部,也把人才帶過來。本地的人才也有機會發揮,也令到香港社會知道下一步要培養那一些人才。

經濟發展從來都不是憑空規劃出來的,超英趕美式的偉大口號,從來無一例外都只會鬧劇收場。真正的發展,首先就要本身擁有向某種方向發展的基礎條件,再加上合適的公共政策予以推動,發展才會水到渠成。人才就會有發揮的機會,也會進一步推動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

只要社會有一個合理的機制,政策制定能夠因應本身的條件作出適應及規劃,人才及人力政策也會在原有的軌跡上作出調整,適應性及開拓性發展下去;所謂「發展」,才能能夠持續。香港今天面對的問題,是破壞了過去的發展軌跡,持續發展的條件也受到嚴重破壞。這個局面,究竟是孰令致之?

現在特區政府似乎高度簡化地說,有了個「高才通」,就可以無需理會香港因為制度被扭曲,因為發展基礎受到破壞而造成的損害,失去的人才及被損毀了的發展基礎也會自然地重建。天下間竟然有這樣的笑話!只有特區政府及中共當局才會為這種笑話自鳴得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