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說到,這幾年移民離開香港的,有近三分之一是隨父母離開香港的學齡兒童。在香港目前這個超低生育率的情況下,香港的接班人如此大幅度流失,造成的損害難以彌補,也令香港的人口老化必定會進一步加快。另外三分之二,大部份都是在本地人口中質素較佳的人群。英國的數據顯示,過去兩年移居英國的香港人,七成有大學以上學位,有39%擁有專業資格。

如果要把這些抽象的數據化為具體,最容易看出問題的就是醫護人員的流失。香港醫管局在3年之間流失了1,200個醫生,其中只有一成多是因為退休。另外九成,有部份是轉往私營醫療機構或個人執業,有部份則移民海外。醫管局承擔了高份額的香港醫療服務,佔去門診數字總額的近45%,佔港人每年住院總日數超過九成。1200個醫生,是醫管局醫生總數的超過¼,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醫管局在3年之間也流失了超過4,000名護士及輔助醫療人手,包括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藥劑師、化驗師等等。這樣幅度的人手流失,顯然對公共醫療服務造成極大的損害。過去2年,耳鼻喉專科的首次面診輪候時間已經逐漸延長至超過一年。幾年之前,醫管局還說要把目標調整,首次面診的時間會縮短至不多於4個月,現在顯然是沒有改善,還在倒退。

上次說到,3年之間流失了5,000位老師,但沒有令學校出現大量空缺,原因是同時有大量的學童因為移民而流失。教師名額因為大量學童移民而蒸發掉,令教師移民沒有造成嚴重的人手短缺問題。至於大量學童流失而造成的長遠人才斷層問題,對政府還不算是迫切,也沒有能力去處理了。但醫護人員及醫生的流失,即時的影響比教師流失嚴重得多,因為病人不會消失。移民潮反會令醫管局面對更龐大的服務需求,因為移民走的是對公共醫療依賴程度較低的年輕青壯人口,留下來需要得到照顧的,更多是年長的、對醫療服務較倚賴的高齡人口。當前這種形態的移民潮持續,更高比例的長者會得不到家人支援,將更需要依賴公共服務,但公共醫療服務的從業者卻同時間大幅度流失。這此消彼長之間造成的服務壓力也是可想而知。

之前在這裏也有說過,2021年中香港總商會曾經進行一個會員的調查。結論是香港企業人手流失嚴重,離職的主要都是在企業內教育水平最高,中層或以上的行政管理人員。前年發表這個報告的時候,總商會主席已經公開呼籲當時的特首林鄭月娥正視這個問題,研究如何去挽留人才。但當時的林鄭月娥及中聯辦官員都異口同聲拒絕承認《國安法》引致人才流失,也不承認有移民潮。當時林鄭月娥還不無輕藐地說,只要香港經濟好轉,移民海外的人便會回流香港。

2年下來,不見得有很多移居海外的香港人回流。香港的經濟也沒有好轉,而且負面因素不斷湧現。有國際傳媒的數字顯示,香港甲級寫字樓的空置率已經接近15%,創了歷年新高,長江中心二期只簽了一名租客。

幾天之前,香港總商會又公布了剛於今年4月在會員機構進行的《人才短缺調查2023》報告。人才流失情況與2年前比較不但沒有改善,而且還在持續變壞。受訪的總商會會員,74%反映正面臨人才短缺問題,其中超過八成表示情況已經持續超過一年以上。調查也清楚顯示,受訪企業員工離職的原因,有70%是因為移民。

透過開闊門戶,吸引專才來香港可以解決問題嗎?首先要問的是香港對海外專才還有幾大的吸引力。過去兩年多,有大量在香港各個跨國機構工作的海外僱員已經離開香港,紛紛轉移到新加坡或其它亞洲地區。過去許多年,香港都是一個人才薈聚的國際城市,世界各地的商業精英都樂意考慮來香港工作,以香港作為根據地,開拓遠東及大中華地區的商機。這個情況已經因為香港社會性質的被改變而受到破壞,而且看來在可見的將來也不會得到糾正。豪宅的租務市場變得疲弱,連國際學校都收不到足夠學生,已經充份顯示香港對海外專才的吸引力正在減弱。

特區政府推出一個「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即所謂「高才通」),根本不能夠扭轉因為社會基礎條件轉變而造成的負面影響。根據政府公布的數字,首批獲得「高才通」簽證來香港的,絕大部份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申請。即是說,原本薈聚國際精英的香港,留不住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才,也流失了大量自己培養出來的本地精英,只能夠吸引來自中國大陸的人口來填補。

政務司長說過,「高才通」如果一年能夠吸收35,000人,4年就可以填補幾年間流失的140,000勞動人口了。這一個說法,充份顯示了「高才通」的真正意義不在於吸引高才,而只在於開放門戶,讓更多大陸人來香港填氹,或者所謂對香港人口進行換血。

政府說現時已經獲批出的「高才通」簽證有17,000個,另加13,000個受養人,加起來就是3萬人了。如果單計勞動人口,可以說是達到政務司長所說的35,000人目標的近一半。

問題是現在這種「高才通」批出移居簽證的方式,就算最終能夠在數字上達到政府的指標,為移民流失的人數填氹,也不一定能夠針對性地填補香港失去的人才。

可以想像,這17,000個拿着「高才通」簽證來香港的勞動力,有幾多個可以填補香港的醫療服務流失的人手?他們對長期輪候專科服務的病人有何裨益?他們對越來越緊張的病房醫療護理人手,又可以帶來幾大的舒緩作用?看來作用只會是微乎其微。

香港在過去幾年流失的勞動力,主要是兩方面。首先是香港社會培養出來的各方面接棒人,有不少是熟知香港情況的本地精英;另一方面就是海外機構根據自己需要引進的專才。香港作為一個充滿開放性及機會的國際社會時,企業會針對自己的需要,引入人才來作策略性的人手部署。香港現在面對人才問題,除了熟知本地情況的本地專才流失之外,還包括因為跨國企業及海外投資縮減而造成的崗位流失。這兩方面的損失,都不是「高才通」這種計劃能夠填補的。

現在拿着「高才通」陸續來香港的17,000人,首先就要找到與其「專才」相對應的職位空缺。這顯然是與企業自行針對性引入很不同的人才配對過程。對企業及個人構成的交易成本,需要面對的時間差距,都難以清楚計算,也不一定會精確。可以想像,部份拿着「高才通」簽證來香港的,有可能會構成未來香港失業人口的一部份。

根據現時的資料可以看到,有不少獲批「高才通」簽證的,其實是B類申請,即是在計劃內包括的那二百幾所大學的畢業學生。國內的大專畢業生就業困難,相信會造成有更多人有興趣申請「高才通」,但香港的大學畢業生何嘗又不是面對就業困難?總商會報告中提及的企業人才流失,顯然不是請不到大學畢業的新鮮人,而是在機構內有一定資歷、熟悉香港情況、能夠與國際社會接軌、具經驗的中高層人員。

更何況,在過去幾個月,只要留意大陸的網上平台就可以看出,部份「高才通」的申請人,根本沒有長期留在香港發展的計劃。有人揚言只是因為要來香港生仔,是想為孩子取得香港出世紙,還在網上提供申請攻略;有人則講到明只是想多一個選擇,申請了才再作打算,反正沒有蝕底。根據在網上看到的資料,有很多顯示簽證及身份證的所謂高才,根本看不到他們「高才」到那裏。

有理由相信,第一批獲批出「高才通」簽證的就算真的來到香港,最多只能算是達到中共為香港人口換血的初步目標,對扭轉現時香港低迷的經濟,填補各個環節的人手,及改善企業面對的人才缺口問題,幫助顯然是不會太大的。◇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