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個星期,討論到香港現在推行的這個所謂「高才通」吸引人才計劃,又討論到「博雅教育」,主要想說明,除了少數例外的個案,沒有一個現代經濟繁榮的地區,可以單靠輸入人口就可以達致繁榮或保持繁榮的。培育本地人才,發展本土人力資源,才是最重要,才是最基本。令社會失去保育及保留人才的吸引力,然後以為可以輸入專才來解決問題,根本就是捨本逐末。
一個經濟發達的、有發展動力的地區,必須首先著重於培育及保育本土的人才。最有效培養本土人才方法,就是有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建立穩定的社會及政治體系,又有一個合理的、與時代發展需要對應的人力及教育政策。
人力政策的重要性,在於要令當地的人口及勞動力有能力適應變動不居的轉變。經濟大環境不斷在變,有時可能確實需要不同的策略並舉,除了最基本的培養本地人才,還是要適當地引進一時間有需要的海外專才,但長遠保育自身的人才及人力資源,才是保持社會發展進步的正路。
香港現在的情況,是不理性的政治權勢把社會的根基都破壞掉,令社會失去了發展、保育及保留人才的吸引力。然後竟然以為只要開大門戶,把籠統而言的所謂人才引進來,就當作是沒事發生。這根本就是自欺欺人。一個不健全的社會,根本就不能夠吸引人才留低。如果連本土人才都留不住,一時間讓你吸引進來的,最終也一定會離去。
「博雅教育」是最能適應當代知識型社會的人才培育機制。當代世界經濟不斷轉型,到了今天,香港有必要進一步發展成為一個知識型的社會,要參與創新型的經濟,才足以與全球經濟同步發展。對於很多在上一個階段已經發展起來的經濟體系,如果未能推動經濟向新經濟轉型,很快就會被追上,被超越。香港的經濟固然有其結構上的片面性,但卻很適合香港這種缺乏資源,但人才薈集的都會型社會。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充份說明這個一點。
對於一些發展較後的地區,儘快推展普及教育,就要加大人力資源發展的力度,進一步加快體制的更新與提升。今天的經濟結構,只靠無限量地投入勞動力與土地這兩種基本生產資源,已經不足以與先進經濟體系的拉近差距。香港土地有限,缺乏天然資源,靠的就是香港人的智慧與不斷與時並進的知識與專業技能。
在經濟發展理論上,有一個所謂「級數遞升理論」,即是說,先進的經濟體系會有較佳的基礎條件在短時間之內推進經濟結構更新,會首先透過更新其經濟結構,擴大其領先優勢,與後上的經濟體系的差距更大,往後更難追上。
這其實也是戰後接近80年來的經濟現實,無論聯合國及其它國際組織如何推動後上經濟的發展,甚至在他們每年的國民產值總額中預留了一個固定比率,用來資助聯合國推動全球新興經濟的發展,但直到現在,全球的貧富差距、南北差異、東西差異仍然十分明顯。差距不但沒有收窄,而且還有上面提到那種幾何級數擴大的趨勢。
因此,也有人從「國際分工」的觀念來理解現在這個世界。不同的國家及地區,因為歷史、文化、地理環境、資源賦予的差異,造成經濟體制的結構差異,發展條件也不相同,根本沒有辦法保證後發展經濟追上先進國家。而且,只要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持續有發展,其產生的經濟效果,就會有「滴漏效應」,令新興經濟也得益,也更有條件去支援貧困國家。
根據這種理解,最重要的是要令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現時所處的歷史格局、地緣政治、基礎條件(包括人口、資源等等),及其它各種因素結合起來的情況下,清楚找到自己的優勢所在,確立各自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從而起碼可以達致經濟效用最大化的效果,令人民得到最大可能的好處,也間接令其它國家或周邊地區都可以得到好處。
講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說明,講了一段很長時間的所謂香港與大陸「前舖後廠」的觀念,其實仍然是值得保留的。中國大陸過去40多年的經濟改革,也充份說明了這個「香港作為前舖,中國大陸基本上作為後廠」,或者「香港作為面向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大陸繼續扮演全球產業基地」這個說法,仍然是現階段大中華地區經濟發展最有現實意義的策略觀念。
沒有排除中國大陸產業結構提升的可能性。事實上,中國大陸在科技應用及研發上的水平,相對於香港擁有絕對的優勢,深圳也已經成為了全球經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科技產業基地。但就算如此,香港作為前舖,作為推動大陸科技產業發展及貿易的金融中心角色,始終沒有任何一個大陸的城市可以替代。
中國政府高喊要在大陸製造多100個香港,鄧小平在世時已經開始講,叫了已經超過30年。一時就說上海,一時就說深圳,一時就說廈門,然後又有福州,最近說到海南,到近這幾年,就連澳門都講了,但現實上有那一個真正能夠取代香港?可能連在可見的將來追近香港也有困難。不是認為香港有條件妄自尊大,只是不能否認香港原有的體制及基礎條件,仍然是大陸大部份地區無法企及的。
現在硬要透過「國家安全」這個偽命題,把香港賴以發展成功的制度及體制優勢剷除,除了可以有利於中共政治控制之外,就可以令上海、廈門、福州、海南、澳門、…取代香港原有的角色嗎?當香港的發展基礎受到破壞,究竟對誰有好處?
基建條件,或所謂硬件,也許還可以透過長遠的規劃來提升。無可否認,在硬件上,大陸很多地方比香港有更大的擴展空間,香港與中國大陸其它城市在這方面的距離會慢慢拉近,甚至會被超越。但在體制差異這方面,中國大陸經過40多年的所謂經濟改革,如果不突破制度瓶頸,不接受政治體制的適應性改變,就看不到可以與香港拉近的可能性。現在反過來只能把香港拉低,把香港原有的制度優勢破壞,根本就是執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簡單講,除非中國共產黨願意放棄一黨專政,願意走西方民主憲政法治的路線,否則中國大陸沒有任何一個城市有條件取代原來的香港。就算中共現在願意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推行憲政民主,建立真正的法治,也看不到可以在半個世紀之內達致香港原有的那個國際性水平。
羅馬始終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香港雖然說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才經濟起飛,至今也只是半個世紀左右,但在那個階段之前,香港社會在英國的殖民地管治下,已經建立起一套法治體制、已經有一個有效率及的文官系統、已經有一個具有問責意識的政府、也已經有一套能適應現代理性文明的社會文化。這些是直到今天仍然未見於中國大陸任何一個地方的。就算中共當局即時良心發現,即使要建設起來,也不會立竿見影。更何況現在中國在現今這個政府領導下,還要開發展的倒車。繼續下去,只會繼續與已經跟理性現代文明社會相距甚遠的水平進一步拉闊差距。◇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