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天,德國外交部正式推出「對華戰略文件」(China-Strategie),整份64頁的文件,鉅細無遺地描述了中國跟德國,包括歐盟之間的機會和挑戰。

那麼,香港人需要關注這份文件嗎?

回應時事快訊,今次專欄先回答這個問題,「融合評分」系列,往後再續。

提及香港的部份

首先,這份戰略文件,僅僅只有3次直接提及「香港」。

讓我為讀者直接歸納出這3個要點吧!

文件第一次提及香港,是在描述跟中國維持雙邊關係的引導部份,當中白紙黑字,提及中國違背承諾,侵犯人權的事實,也有以西藏、新疆作例子。除了以上地區,有關香港的部份為:「北京違背了其在國際法下的承諾和義務,破壞了香港的自治權,侵犯了公民自由並限制了政治空間。」

第二次提及香港,其實是引言的確實伸延,內文提及德國政府會如何看待「保護人權」的議題,清楚說明德國會繼續在對華關係的框架中為保護人權出力:「在與中國的關係的框架中,我們將繼續努力確保人權得到尊重…」「…新疆維吾爾人的情況、西藏局勢、香港局勢、民族和宗教社區的情況以及人權捍衛者處境的明顯惡化。」

最後一次提及香港,則是在「加強德國與歐盟之間的關係」部份,有關「對抗外來影響力」的一節,清楚講明中國在全球都有散布虛假資訊活動,並以香港和台灣作例子,表明德國和歐洲都要進行監測和反制:「中國的虛假資訊活動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增加,例子有中國對香港和台灣的政策…這需要在各個層面(包括歐洲層面)進行系統性、基於證據的監測和反制。」

作為香港人,長期關注香港議題,當然會認為文件著墨香港的篇幅並不足夠。但反過來講,德國乃至歐洲,到底能夠看到香港的價值嗎?香港人在德國或歐盟,到底有甚麼確實的倡議論述?我們有確實的利害關係嗎?

這個問題,我想下一次專欄再談。

文件的確實意義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那些一直關注過德國對華政策的人來說,文件的內容可能並不會帶來太多的新意。事實上,文件中提出的論點和觀察,我們在過去的政府發言人或外交部的言論中均可以找到。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就不斷出現「既視感」,很容易會想起外交部長、人權專員等過去在傳媒發表過的觀點。

儘管這份文件並未提供太多新的見解,但它的出現仍可被視為德國對華政策的一個小小里程碑。在這個「新冷戰」風雨欲來的時代,仍佔有一席之地。

過去錯誤的政策

進一步回顧德國的外交政策,我們會發現,在過去十多年由默克爾主政的時期,德國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越靠越近,完全無視和威權國家打交道的潛在風險和負面影響(例如過份依賴)。而在這段期間,德國的外交政策,主調是「通過貿易以改變」(Wandel durch Handel),換句話說,就是美化了以商業利益為先的行事風格。

然而,中國在近年來的發展逐漸脫離世界秩序的框架,這使得德國必須重新考慮其對華策略。當然,其中的問題並非僅僅是經濟問題。面對中國,德國必須平衡自身在人權、政治、民主等範疇的價值觀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到底有沒有可以並存的空間。

文件處處都有強調要跟中國繼續多方面合作,但總結所有鋪排,邏輯上都表示轉折,都是「雖然要...,但是...」的形式,令每個部份都強調中國是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Wettbewerber, systemischer Rivale),過去的「夥伴」(Partner)講法,已經不再是重點。總體來講,態度比以往越見強硬。

更重要的是,用一份正式的戰略文件,針對中國一個國家,由官方白紙黑字,確立一個完整的對抗性戰略,算是立下一個小小的里程碑,為往後發展起碼作初步定調。◇

註:感謝《大紀元時報》授權轉載本文到:
http://www.stegermatt.de/blog-epochtimes-china-strategie1/ 
有意見?對某個德國主題特別感興趣?歡迎聯絡作者:
mailto:stegermatt@stegermatt.de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