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一篇專欄文章,我嘗試為自己融入德國的水平進行評分。作為激發思考的起點,我先從德國入籍條件作根據,歸納出「計劃投入」「德文水平」「德國認知」「留德年資」「自力更生」和「理念認同」6大因素,製作成一個「融入圓餅圖」。

文章最後,我提出疑問:就是這麼簡單了嗎?

當然不是,就讓我們慢慢逐一探討這些因素吧!

計劃的重要性

我在過往的專欄文章,已經不斷重複提及過這一個觀點:落地的一刻,不是「移民成功」,而是最基礎的「開端」。能夠在移民目的地成功開展自己想像的生活,對於我來講,才是成功移民。這裏要作評價的時間線,是以10年8年來量度的,自然是一個巨大的項目!

我相信,沒有讀者會認為移民是一個可以草率下的決定吧?如此,我們就要更加確切地建立好完整、清晰、可行的移民的計劃,才可起行。偏偏,很多人忽視了計劃階段的重要性,就光光以「破釜沉舟」「船到橋頭自然直」一說,為自己一股腦的決定護航。我得承認,要成功做好任何事,就一定要有幹勁和決心,但這似乎跟詳細計劃,並沒有任何矛盾之處吧?

錯誤的思維,錯誤的計劃

另外,在過往移民諮詢經驗當中,我體驗了很多香港人,因為有錯誤的假設性思維,而導致有錯誤的計劃。例如有很多人假設性地認為,先找方法到德國生活,就自然會「融入」成功,好像德國的磁場就會帶領人融入,完全忽略學習德文和適應德國生活,將是一個重擔。很多東西,本都可在香港舒適地開始作好準備,如果真的有心到德國生活,何不在香港已經開始學德文,何不在香港已經接觸德國文化和圈子?結果一下子到了德國,全部任務一擁而上,根本吃不消。

無論如何,因為欠缺計劃,或錯誤地計劃,導致必須回港的例子甚多。

無奈回港是失敗嗎?

說到回港的話:重回家鄉,也應是移民計劃的一部份!移民既然難度甚高,不適應,難接受異地文化,就無謂強求。很多人,為了不想「失敗」回鄉,卻也未能成功融入異地生活。我為「失敗」加上引號,是因為未能達到移民的想像,回港生活,反而更舒適自在,自然是更好的選擇,其實稱不上失敗。但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終日活在異地所產生的懊惱和不滿之中,成為充滿怨恨的「移民垃圾」,這才是最可悲的狀態!

移民旅途的導航系統

只有計劃,尚是紙上談兵,不能協助你達到目標。就有如你開始駕駛之前,一定要花時間閱讀地圖,規劃好路線,但仍需要鼓起勇氣,坐進車內,啟動汽車出發,完成每一日需要行走的路程,積少成多,才能成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但這個有關移民的動機和決心從何而來,可以探討的內容太多,先按下不表。

反而,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有地圖也好,我們都要為自己的移民旅途,加裝一個導航系統,時刻告訴你當下的路線和原先計劃有多大的偏離,方能及時修正,重回正途。把同樣的道理,放入計劃當中,就代表我們要每日確切投身到自己的計劃之中,並時刻反思:今天我花了多少時間,心力和金錢,去完成今日的旅途?依照目前的進度,我能夠達到自己中期和長期的目標嗎?如果不能,我要採取甚麼措施去彌補?如果不能彌補,是否應該轉向,尋找新目標,或推遲達到目標的時間?

投入的真假

投入和反思的過程,很容易因為面對困難,變得軟弱,而對自己略不誠實,此乃人之常情。但我們有幾個很好的指引,去分辨「真假投入」。當中最重要的,是拷問自己:「投入」是投放到自己身上,還是投放在外在的因素?

舉例,香港中產講「移民」的,很喜歡先談論買樓,為甚麼?不是說投資和居住問題毫無重要性,但放眼望德國,房子只租不買的人,比比皆是,不見得這些德國人就活不下去吧?

真正「移民」的,不是你的資產,不是車不是樓,也不是一紙計劃書,而是你,一個活生生的人。學好當地語言,花時間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確實執行新工作的重要項目,讓自己先投資內在能力,有了基礎之後,再投資外在配套!

車可以壞,樓也可以遇上水災而隨洪流塌下,如何計劃也好時代也會變遷,但學好的德文,建立到的溝通能力,理解到新的文化,這些都是其他人不能奪取的「無形資產」,成為助你移民成功的堅實基石。◇

註:感謝《大紀元時報》授權轉載本文到:
http://www.stegermatt.de/blog-epochtimes-integration-score2/ 
有意見?對某個德國主題特別感興趣?歡迎聯絡作者:
mailto:stegermatt@stegermatt.de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