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中有一部份神經,會讓人們因為看到別人做了某些事,自己也能體驗做那些事情的感覺,並產生同樣的神經反應。這種現象就是「同理心」(Empathy)。

如果一個小孩的父母在他小時候沒有與他很好的同理,那麼孩子的感覺就總是不對勁。 

譬如,年輕人常喜歡開玩笑說:「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父母生怕孩子凍著,尤其是沒有表達能力的嬰兒,父母對孩子的穿衣格外操心,給他穿很多衣服,包裹得很嚴實。但是,孩子容易出汗,全身長痱子,皮膚很癢,所以孩子就會很煩躁,總是哭。 

但是,父母覺得孩子哭鬧可能跟大小便、吃東西或者其它因素有關係,他們就不會想到孩子可能是穿多了。有句老話叫作「三分寒、七分暖」,也就是要讓孩子處於微冷的狀態,而不是穿過多的衣服。 

其實熱比冷要更加可怕。很多嬰兒因為不能表達,穿太多時,就會特別煩躁,而且還容易生病。 

父母與孩子 同理心的重要性 

我舉這例子是要說明,父母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感受,對孩子的需求做出正確反應,這點特別重要。 

1970年代,意大利科學家做過實驗,他們在大猩猩的頭上貼上電極,連接到電波顯示器上,讓實驗員在大猩猩身邊吃不同的水果,觀察大猩猩腦電波的變化。 

結果發現,實驗員在吃香蕉時,看他吃香蕉的這隻大猩猩的腦電波和牠自己吃香蕉時的腦電波是相同的。實驗員敏銳地注意到這一點,並猜測有沒有可能是牠看到我吃香蕉,然後心中有了吃香蕉的意象,所以才會出現同樣的波形。 

後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大腦中有一部份神經,會讓人們因為看到別人做了某些事,自己也能體驗做那些事情的感覺,並產生同樣的神經反應。這種現象就是「同理心」(Empathy)。如我看到你哭,我即使沒有傷心事,也可能跟著你一起哭。歌手蘇芮有一首歌的歌詞寫道:「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之所以有這種現象,是因為我們神經系統中有一種神經元叫「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不僅存在於枕葉的視覺皮質,還存在於頂葉皮質、額葉皮質。一個人看到別人在做一件事,他也沒來由地跟著人家做同樣的事,這就是他的鏡像神經元被啟動了。 

其實,同理心既有生理上的物質基礎,也是一個經驗的習得。小時候,爸媽在對待孩子方面,不可能每一步都能完全正確,但是他們會在互動的過程中校正。跟孩子的互動中,敏感的爸媽根據小孩的哭聲就能知道孩子此時此刻在表達甚麼,他想要甚麼,雖然外人聽起來,小孩的哭聲都是一樣的。 

為甚麼有的父母,特別是媽媽,聽到孩子的哭聲,看到孩子的動作,馬上就能知道小孩的需求。這就是因為她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培養出超強的同理能力。 

缺乏同理心的人格表現 

如果媽媽的同理能力特別糟糕,小孩就會有委屈感。孩子講不出來,或者講不清楚,他覺得他的媽媽不是不理解他,就是做出錯誤的反應,甚至是粗暴斥責。譬如,吃飯時,有的爸媽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給孩子挑揀飯菜,堆在孩子面前,認為孩子就應該把它吃下去。可是孩子可能很不喜歡吃其中某一種菜色,這時如果是同理能力不強的爸媽就會堅持,甚至強迫孩子必須吃下去。 

這樣的爸媽,不僅對自己家的孩子如此,有時家裏來了客人,也同樣給客人夾菜。作為客人,別人給你夾了菜和肉,你如果不吃,飯菜就浪費了,而且也很失禮,可是別人夾的菜你又不喜歡吃,就只能硬著頭皮吃一碗。可是,他又給你添了第二碗。這樣的人就是缺乏同理心,體會不到別人的感受。 

那種所謂的「媽媽覺得你冷」也是如此。有的人看著現在的女孩穿短褲,就總是去問:「你穿這麼少冷不冷啊?」現在很多女孩都喜歡露腿,所以你這樣問就是沒有對她產生同理。你不說「你的腿真好看,好修長。」非要說「你這樣穿冷不冷」,這就叫同理心不足。 

父母的同理能力,還會深刻影響孩子同理心的形成。父母跟孩子互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校正的過程,「知道了自己理解得不對,然後就去改正」,或者「雖然我理解了,但我這樣做是錯的,那我換一換」。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因為校正的過程就是一個同理心形成的過程。 

所以父母,如果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沒有經歷校正過程,孩子的內心就會積累很多因為不被理解、不被看見或者沒有得到正確對待而形成的委屈感,孩子以後的心智化就得不到充份的發展,同理能力當然也就不強。 

所以,一個同理心不好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同理心也往往不好。這種人說話做事就容易不合時宜,和別人的想法格格不入,容易讓別人覺得這個孩子特別笨拙。其實他並不傻,智商也不低,只是同理能力比較差而已。 

同理能力差的人的內在小孩總是處於特別委屈的狀態。他理解不了別人,反而老是覺得別人不理解自己,最終的結果就是他常常處於格格不入的狀態,悶悶不樂、不快活、抑鬱,而且特別容易被激怒。結果他的火氣越來越大,別人對他也是忍無可忍,這樣一來,他的人際關係就不好。 

由此可見「同理心」是多麼的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如果父母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陪伴,或者即使陪伴孩子也是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為中心,而且也沒有給孩子很多遊戲的空間的話,孩子的心智就不能很好地發展,同理能力也會比較差。 

心智化過程中,有一種偽裝模式。偽裝模式指的是,父母在陪孩子玩的過程中,模擬一些場景,編演一些情節,如孩子做一個打人的動作,父母就假裝被打疼了。父母要和孩子有很多演戲的過程,使孩子內心的想法充份表達,用誇張的動作讓他懂得那樣做的後果是甚麼,孩子的心理空間就會逐漸變大,同理能力也會增強。 

如果父母不能對孩子產生同理心,不讓孩子自由表達他的想法,孩子嬰兒時的很多想法和情感就會被積壓在心裏,長大以後,他就可能在語言,甚至在行為表現上特別無法同理別人。 

本文摘自《療癒你的內在小孩:心理醫師陪你跟自己和解的成長課》,境好出版提供 ◇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