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對孩子學業表現過度關注,卻經常適得其反,不自覺變成孩子的不良示範。美國知名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提出3點關鍵原則,教你如何避免錯誤,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
任教於賓夕凡尼亞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格蘭特教授,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12月號上刊文,分享了他和妻子艾莉森(Allison Sweet Grant)的教養之道。
文中提到,在家長調查問卷中,大約90%的人都表示:「有愛心、能夠關心他人」是他們認為的最重要的教養目標。但諷刺的是,當他們的孩子接受訪談調查時,81%的孩子卻認為自己的父母最看重的是「成績和快樂!」
看來,事實不像家長們想要的那樣,至少,他們身體力行的教養之道,並沒有把「培養關心他人的品德」當成重點。格蘭特說,這是因為「孩子們從父母的行為和情緒反應學會價值判斷,而不是言教。」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學兼優,但家長花在追求孩子成績表現的時間和精力,通常遠遠超過幫助孩子陶冶品格的心力。
密西根大學一項長期研究的結果恰好說明:「重學科表現,輕人品內涵」是普遍現象。這份刊登於《人格與社會心理評論》的報告指出,在1979到2009年這30年間,大學生展現的同理心和關心他人的能力,呈現戲劇性下滑。
學業成就和品德相關
格蘭特指出,學業成就和品德是相關的,事實上,後者才是前者的基本要素。他說:「很多證據顯示,幫助他人的孩子比不幫助他人的孩子,在學業表現上更有成就。」這跟職場上的情況一模一樣。
全球知名領袖培育搖籃「創新領導力中心」(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發表的報告明白地指出,為他人考慮的同理心,是成為卓越領導人才的關鍵要素,也是領袖特質的具體人格表現。
也就是說,千萬不要覺得,花心思陶冶品格會耗費孩子取得好成績的時間和精力。事實上,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在教導孩子「品格第一」的重要性時,你已經在為他的學業成就打基礎了。
3個簡單的教養原則
格蘭特夫婦分享了教養原則:
先獎勵「善心」, 再獎勵「好成績」
你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遠超過你說了甚麼。格蘭特總會提醒自己要切實做到「每一次口頭獎勵成績表現,一定要獎勵3次善心表現。」用行動告訴孩子「人品比成績重要。」
格蘭特的妻子也會經常詢問女兒:「你今天在學校有幫助別人、付出關心了嗎?」而不是只問她:「你今天測驗結果如何?」
對孩子善心的看重與對學業表現的重視並不衝突,反而還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應,跟「好人有好報」的道理一樣。當孩子學習優異是源自同理心時,更要加倍讚揚,強化孩子自我提升品格的內在動力。
為孩子創造學習同理心的機會
表現善的同理心是一個積極的選擇,而不是例行公事。
格蘭特跟妻子會時常為女兒創造表現同理心的機會,鼓勵她每天都能展現善心,像參與義工活動等等自發性地為他人付出,並鼓勵她花更多時間跟善良的孩子相處,彼此激勵。例如,夫婦倆會提醒女兒捐出食物給需要的人,現在她經常會主動關心他人是否溫飽。
陪孩子一起反省 正負言行的效應
對於孩子有損品格的言行,格蘭特夫婦從不會容忍,一定確保孩子明白言行疏忽造成的危害。這也包括溫和地陪她起反省,當自己被他人傷害時是甚麼感受,引以為戒。告訴她:「我知道你很難過,那你下次就不會讓別人跟你一樣難過了吧?」
為了公平且更有說服力,格蘭特建議家長:必須要求自己處處展現同理心,並反省是否傷及他人。跟孩子討論你曾經不小心傷害到他人的小故事,更能讓孩子感受到你嚴以律己的誠意和決心,成為他們的榜樣。
格蘭特最後寫道:「當你持續堅定地用身教告訴孩子展現善心有多重要,以及正、反兩方面的效應,日積月累中,就已經逐漸幫孩子養成了高尚的品格。記住!這就是孩子通往成功的要素和實力。如果你想要孩子日後取得專業上的成就,只要專注善心的培養,一切就能水到渠成了。」(轉載自《美麗日報》)◇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