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漏的話題在近幾年越來越受到關注。一些人認為不存在這種疾病;而一些人認為,腸漏是多種疾病的原因。

腸漏不是醫學術語 但它客觀存在

腸漏是個較為通俗的說法,其醫學術語,是腸道內壁的通透性增加。

腸道屏障是人體關鍵的免疫屏障:其中包括一層腸上皮細胞和黏液層。人的腸上皮覆蓋的表面積高達400平方米。腸上皮細胞之間,由叫做緊密連接蛋白的東西相互連接。它們使腸腔內的物質,包括病毒、細菌等病原體以及食物碎片等,不會進入血液。

如果腸道的上皮細胞之間的密封性降低了,就像門沒有關嚴,留了門縫。那麼腸腔中的病菌、廢物就會「洩漏」。而這有可能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比如炎症和一些慢性疾病。

與此同時,還存在另外情況的腸漏,那就是一些不好的物質,並不是從腸道上皮細胞之間的縫隙通過,而是破壞並穿透了腸道上皮細胞,直接進入人體。

健康腸道上皮和腸漏腸道上皮的不同。(健康1+1/大紀元)
健康腸道上皮和腸漏腸道上皮的不同。(健康1+1/大紀元)

哈佛醫學院、布萊根婦女醫院病理學和醫學教授Jerrold Turner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腸道的通透性增強這種情況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它可測量。

乳果糖—甘露醇檢測是比較常見的方法。受試者要喝下含有乳果糖和甘露醇的檢測試劑:乳果糖不能被細胞直接吸收,而其唯一可以被人體吸收的方式,就是通過腸上皮細胞之間的縫隙進入血液,並最終通過尿液排出體外,而甘露醇可以直接被細胞吸收。通過測量尿液中這種兩物質的水平和比例,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計算腸道的通透性。

腸道上皮細胞的正常連結雖然緊密,但並不完全像銅牆鐵壁。

其實腸道保持一定的通透性是必需的,這對健康很重要:比如鈉和水需要通過這種滲透進入人體。Turner表示,實驗證實,如果完全阻斷了這種通透性,實驗動物會死去。

然而腸道的通透性必須保持在一個合適的程度,才能只讓對的物質通過。當腸道的通透性失調,會引發很多問題。

很多慢性病,都同時伴有腸漏問題

實驗和臨床上證實,以下疾病患者中,同時存在腸道通透性增加的情況。

● 炎症性腸病 (IBD)

● 腸易激綜合徵 (IBS)

● 1型和2型糖尿病

● 抑鬱症

● 酒精性肝病

● 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

● 肝硬化

● 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 (PBC)

還有一些疾病和綜合症,也被認為可能與腸道屏障缺失有關,比如自閉症、濕疹、牛皮癬、帕金森病、纖維肌痛症、慢性疲勞綜合症、哮喘、多發性硬化症等。

醫學界目前只能確認腸漏在一些疾病患者的身上普遍存在,但還不能直接證明是腸漏導致人患某種疾病。

對此Turner打了個比方,這個就像夏天天熱冰激淋銷量上升,與此同時人們更頻繁走在街頭而犯罪率上升,但不能直接說,雪糕消費導致犯罪率上升。

而自我感覺身體比較健康的人,也可能存在腸道通透性較高的情況。

然而通過多年對腸道通透性的研究,Turner傾向於認可,患有疾病或有患病風險的人,如果針對腸道的通透性增加進行治療,可能會有好處。

也有科學家認為,雖然沒有證實直接的因果關係,但臨床和實驗數據都表明,腸道高通透性在各種疾病的炎症變化中的重要性——與腸道通透性增加相關的特定疾病,例如危重疾病、炎症性腸病、乳糜瀉、食物過敏、腸易激綜合症,以及肥胖和代謝性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所有這些疾病的特徵都是炎症。

腸道通透性越來越被認為與健康和疾病相關。因此對腸道通透性的治療,可能成為疾病預防和治療的新靶點。

雖然很多疾病只是被高度懷疑與腸漏相關,但有兩種疾病基本可被證明是腸漏引發的。

克羅恩病是其中之一,它表現為腸道發炎,這種疾病被認為受一定的遺傳因素影響,並且與腸道通透性相關。加拿大的研究人員在2020年發表了一項前瞻性研究,他們對1,420名克羅恩病人的健康親屬進行了多年的跟蹤觀察。結果發現,那些當時健康但腸道通透性高的人,日後患克羅恩病的風險,是腸道通透性較正常者的3倍。

Turner也強調,處於疾病緩解期的克羅恩病患者,如果腸道通透性增加,其疾病復發的風險要大得多。

此外,骨髓移植後發生的移植物抗宿主病,也表現出了和腸道通透性較為緊密的關係。它是免疫性疾病,嚴重程度和腸道的通透性之間有較強的關聯性。可能的解釋是,腸道通透性的增加,導致異常免疫被激活,最終失控並發展為免疫性疾病。

如何提升腸道健康和降低腸漏可能性?

Turner表示,對於腸道通透性的調控,目前沒有能運用於人體的藥物。

雖然目前無法使用藥物進行干預,但以下一些措施,有助於提升腸道健康水平以及調整腸道通透性。

1. 疾病患者需要避免食用觸發過敏的食物

一些容易導致過敏的物質——比如麩質,會直接加重腸漏,那麼麩質過敏的人就要終身避免攝入。研究表明,食物過敏的人通常腸道屏障功能受損:在乳果糖—甘露醇比例測試中,有食物過敏的人數值,是無過敏人的3倍,說明其腸道通透性較高。

而有些人的腸道會對一些食物敏感,但這和天生對某類東西過敏不同,它不會是終身的。美國Healed and Whole診所的創辦人和主治醫師、醫學博士張宗祥(Michael Chang)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對某種食物敏感是可以逆轉的」。他會建議病人先避免食用某些敏感食物至少半年,讓腸道有機會修整和痊癒,之後再嘗試性地慢慢將其加回飲食中。

2. 飲食中注意攝入類黃酮

類黃酮被證明有助於提升腸道上皮的屏障功能。它可作用於緊密連接蛋白來保護腸道完整性,而且它也可以調節腸道微生物群。而大多數蔬菜、水果、綠茶和紅茶、紅酒、朱古力和咖啡中都富含類黃酮。

連續9周攝入蔓越莓提取物,可使腸道內一種有益菌的丰度提高30%,而這種益生菌對保護腸道完整性至關重要。

3. 避免加工食品和高脂高糖飲食

現代社會中,工業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非常普遍,而這些物質也與腸屏障功能障礙和免疫相關疾病發病率上升有關。羧甲基纖維素和聚山梨醇酯是食品工業中最常用的兩種添加劑。動物實驗顯示,它們會導致腸道粘液曾厚度減少,使細菌與腸道上皮細胞的接觸增加和導致炎症。

此外,高脂肪和高糖的西方飲食模式也不利于于腸道通透性的改善。高脂高糖飲食可使腸道菌群發生變化,腸道粘液層厚度和質量下降,腸道通透性增加,炎症增加。

4. 注意疏導壓力和避免長時間劇烈運動

壓力是一種生活方式因素,它通過腸腦軸的相互作用,使腸道屏障功能惡化。比利時的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健康的志願者在進行公開演講後被測試唾液中的皮質醇水平,結果表明,急性壓力會增加小腸通透性。

適當運動可以降低壓力,但是劇烈和長時間運動引起的壓力應受到關注。有些運動員經常有腹部不適,這是由於在劇烈運動過程中應激激素的釋放。在劇烈或長時間的體力活動期間,血液從腸道流出並在身體內重新分布、體溫升高和腸道菌群的變化,會引發緊密連接蛋白的鬆弛和炎症反應。有研究發現,長時間的戰鬥訓練,使士兵腸道的通透性增加。

Turner和張宗祥都支持採取多種措施預防腸道問題。

Turner將這些預防措施比喻成給車輛買保險,「只要它沒有毒,不是特別貴,不會傷害任何東西,而且你認為它可能對你有幫助,為甚麼不(試試)呢?」

張宗祥表示,慢性疾病的發展可能經歷很長時間——很多人只想要解決方案但忽略了麻煩的起因。應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來預防疾病, 「我們應儘早開始治療,而不是等到你已經身陷危險,而這會帶來很大的不同」。#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腸道菌決定健康!兩樣東西抑製毒素 減重防糖尿病

· 10種天然抗炎食物 防禦炎症避免慢性病

· 長期吃益生菌會產生依賴症? 醫師解惑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