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的陳伯伯因為持續出現上背疼痛而就診,醫師安排檢查後發現,他的胸椎第七、九節壓迫性骨折,給予保守治療和穿著背架,並補充鈣和維他命D促進骨頭癒合,經後續門診追蹤觀察,治療的成效未如預期,不但彎腰駝背的情況加劇,而且核磁共振顯示骨折未癒合,醫師建議將椎體成形術列入治療選項,但是他對此猶豫不定。
後來,陳伯伯在某次意外中跌倒,造成第一腰椎壓迫性骨折,站立會有困難,因此才同意進行椎體成形術,同時將之前未癒合的胸椎一併處理。手術完成之後,他立即可以起身行走,上背疼痛也一併改善。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羅逸帆說,現今社會高齡化,再加上疫情的影響,導致人們外出次數減少,所以運動量和晒太陽的頻率隨之下降,造成許多人因為跌倒或彎腰搬重物,產生壓迫性骨折。
許多長者骨質疏鬆長期無症狀,通常在就醫檢查時,才發現呈現多節的壓迫性骨折;醫師可以藉由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判斷骨折的新舊,以及疼痛的來源,給予適當的治療。
羅逸帆提出,胸椎除了第十一、十二節之外,因為有肋骨支撐,保守治療的效果較佳,而胸腰椎交界第十一、十二胸椎和腰椎無肋骨支撐,保守治療的效果較差。
當服用止痛藥和使用背架無效時,可以注射骨泥來替代受傷疏鬆的骨頭,即是進行「椎體成形術」,又俗稱為「灌漿」;此種手術可以採用局部麻醉,定位後由背部後方打入穿刺套管,並注入骨泥,傷口小如原子筆尖,做完立即可返家。
手術過後3個月內,建議補充足量鈣和維他命D,避免彎腰或負重,直到骨頭與骨泥密合為止。
羅逸帆補充說,並非所有脊椎骨折都適合打骨泥,壓迫性骨折有時潛在爆裂性骨折的風險,應先由專業骨科醫師評估檢查分析。
另外,雖然疫情迫使生活習慣改變,但是身體健康卻不應該因為疫情而打折扣,仍然要做好自我保養,預防骨質退化和疏鬆,保持適當運動、均衡飲食,以及擁有好心情,這樣才是減少病痛、長期抗疫的良藥。◇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