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科研人員研發出一種能夠辨識導線的「人工智能檢查工具」,它能協助醫護人員在進行置入「中央靜脈導管」手術後點算導線,降低導線意外遺留在病人體內的風險。

這項人工智能技術是由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教授陳雙幸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從去年11月起在將軍澳醫院開始進行臨床應用。在已完成的19宗應用個案中,均能準確及迅速地識別從病人體內取出的導線,證明「人工智能檢查工具」能有效減少導線意外遺留機會,加強保障病人安全。

導線是常見於醫療程序的細線。醫護人員透過導線協助引導導管置入到人體靜脈,以便導入液體、輸注藥物或監察血液流動狀況。醫護人員正式完成醫療程序前,必須人工點算及核實所有曾置入人體的導線是否已被移除。

據醫院管理局今年7月公布的數據,第一季度(1-3月)呈報4宗手術及介入程序後遺留工具或醫療物料在病人體內的個案,其中包括一名胸腔積液病人在用引流管排出積液後,導線遺留在體內。

為提升手術安全、降低病患風險,研究團隊利用電腦視覺技術,研發出全新「人工智能檢查工具」,跟蹤並核實醫護人員點算導線的結果。具體過程如下:醫護人員確認系統顯示的導線數量,經過人工點算無誤後,再利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拍攝包含導線在內的所有醫療儀器照片。「人工智能檢查工具」透過圖像識別及數據增強技術,準確快捷地把幼細的導線從眾多醫療儀器和用品中區分出來,進行點算,並即時核實醫護人員的人手點算結果。

人工智能系統實時核對醫護人員人工點算導線的結果。(科大提供)
人工智能系統實時核對醫護人員人工點算導線的結果。(科大提供)

陳雙幸指出,有別於人類,人工智能系統不會疲勞或分神,即使長時間覆核醫護人員的人手點算結果,均可維持最高的準確性及效率。

除了人工智能導線辨識及點算技術,陳雙幸也指,期望可以把有關技術擴大至導線以外的其他醫療用品,減低它們遺留於病人體內的風險。他亦正將定位探測研究成果應用於追蹤認知障礙症病人,以及床、輸液泵之類的醫院設備。@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