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楊穎宇。社會大眾對我的認識,始於前年的「庚子科場案」,左派傳媒將中學文憑試歷史科評論題,你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篡改成「日本侵華利多於弊」,說成「漢奸題」,然後由教育局、考評局粗暴刪去該題,乃開埠以來香港公開試之首次。犧牲考生利益的背後,除了要安插罪名、打開缺口以便對教育界「刮骨療毒」外,還反映出強力部門利用已「蓋棺」的歷史為現實政治服務。
中國的治史文化,講求「蓋棺定論」,彷彿只要有了權威的說法,歷史研究便完成了任務。誰有權「蓋棺定論」?當然不是學界,而是掌握公權的人。中國人最熟悉的「蓋棺定論」莫過於1981年中共《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為毛澤東的功過定下「七三開」,從此對毛澤東和文革的研究,都不能違反這個決定。很明顯,「七三開」以及類似的「蓋棺定論」,並非學術決定,本質上是政治決定,是「紅線」。
於是,中國便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西方學術界時有發生的對主流觀點的反思和挑戰(中國叫「翻案」),若發生在中國,便不是純粹的學術問題,而會被視為一種政治行為,惡意挑戰官方。官方甚至為此度身訂造了一個專有名詞:歷史虛無主義。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是中共重要的意識形態工作,中國社科院於2015年亦就此編輯出版了《歷史虛無主義批判文選》。該書為該主義下了定義:「打着『反思歷史』『還歷史以真實』『將真相告訴人』『告別革命』的旗號,行否定……中國革命、否定中國共產黨、否定社會主義、否定馬克思主義……之實」。其「錯誤」在於「散布極其錯誤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歪曲並攻擊主流意識形態與核心價值觀,裹挾民意,影響民眾,毒害青少年,嚴重威脅我國意識形態安全。」
明乎此,便會明白「蓋棺定論」的政治含義:專制歷史會操控歷史,歷史必須官定,為政權的過去清洗太平地,無污無垢,以便為政權建立安穩的歷史基石。歷史不止是政治延續,歷史本身就是政治;反思歷史,會影響國家安全。
該書闢有專章,名叫「抗戰歷史不容歪曲」,清楚反映抗戰史是現實政治的重要基石。
兩年後的今天,仍不時有愛國朋友在社交媒體上質問我為何擬出「日本侵華利多於弊」這樣的賣國題目,這反映出政權選擇抗戰史作為缺口、挑起民眾情緒來進行「刮骨療毒」這個策略非常成功。
走筆至此,記起若干年前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在一個非官式場面曾面語筆者應多推行「正確的歷史」。歷史若要「正確」,便要同流於「蓋棺」的定論。
「正確的歷史」與「真實的歷史」,一詞之差,天壤之別。吾人當以後者為職志,為香港人寫真實的歷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