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就算不懂經濟如我者,也會注意到一宗經濟新聞: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稱,要在短期內把香港夜市「搞活搞旺」。然後,一眾議員紛紛支持及獻計:自由黨邵家輝建議仿效台灣、泰國、南韓等地設夜市刺激消費;經民聯林健鋒建議使用空置校舍做夜市;自由黨李鎮強倡議引入森巴嘉年華,夜市設兒童設施以便人們「扶老攜幼」進入夜生活,他亦建議在郵輪碼頭設夜市的同時建浮橋接駁觀塘海濱長廊;自由黨張宇人則建議要想辦法讓爺爺帶孫女深夜去蘭桂坊劈酒;新民黨葉劉淑儀說自己學過幾味地道泰國菜,建制派建議她幫手搞旺夜市。

從上可見,短短一周內陳茂波的建議給人感覺會演變成大躍進式的「夜市運動」:由政府規劃投入大量社會資源、要牽動所有年齡層的市民一齊參與、官方說了「畝產萬斤」般的話建制陣營只能支持而無人敢認真探討其可行性。

表現上,這是經濟新聞,實際上卻是歷史和常識議題。

說它是歷史議題,因為香港曾以夜市聞名於世。愚生有幸,生於70年代,那時上環大笪地「平民夜總會」無人不知。日間是停車場,夜間搖生一變成為以飲食為主的百貨夜市,衫褲鞋襪、小型電器、唱片等均有出售,亦有賣唱為生者提供娛樂。

夜市是自然而生的。新年除夕前有夜市,大馬票開鑼投注站會延長服務時間(當時亦稱「夜市」),旺角食肆通宵達旦,亦是夜市的典範。1970年代是夜市發展的高峰,其中一個標誌是銀行業的配合,由美國萬國寶通銀行率先設立郵箱式夾萬,方便夜市商店隨時存款,及後擴展至其它銀行。

然後,夜市自1980年代起逐漸衰落。最根本原因是中產階級興起,對場地質素要求大為提高。政府對小販的政策越加嚴苛,小販儼如被批鬥的對象。最重要的是,夜市所需要的人文景觀,香港已買少見少。港府強令全港各地清拆霓虹燈招牌,在灰溜溜的石屎牆下搞夜市,還有甚麼特色可言?

由政府牽頭搞夜市,邏輯上頗有問題。第一,夜市要持續發展,應該自然而生,就像屹立70年不倒的高雄六合夜市一開始時是六合門診部帶動周圍人流形成小吃攤群。出於行政命令者易來易散。

第二,刺激經濟為何要靠夜市?如果政府覺得自己有能力刺激夜間消費,那為何不把精力放在日間?如此離地的政策建議,不能不讓人懷疑,這是另一次學習內地先進經驗,像引入國安法般,引入中共培育夜經濟這個全國政策。

官方把夜經濟說成「全國各地經濟穩步復甦的生動縮影」,這對於晚上8時已經行人稀落的香港有多大可行性,人們普遍存疑。筆者留意到,不少人現在購買高達模型也會前往深圳,可見人們不是不願意消費,而是香港作為一個消費區連本地人也搖頭嘆息。有朋友說,香港是一個只有生存沒有生活的地方。如果政府真的要做到扶老攜幼晚上11時仍逛晚市,最可行的方法,是讓關愛隊駐守各大街口,11時前不讓街坊回家。◇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