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王姓婦人最近經常感到疲倦、胃口不好,手指關節處出現輕微疼痛。鄰居介紹她到國術館推拿幾次都無效,後來到醫院檢查發現是退化性關節炎;在服藥治療一陣子後,病情沒有獲得改善。

後來手部關節腫脹疼痛加速惡化,不但刷牙困難,嚴重時甚至無法穿衣服,而且容易跌倒,嚴重影響生活品質。2年下來體重驟減10公斤,最後轉診到過敏風濕免疫科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而且已長達4年;後續經由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病情獲得大幅改善。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

恩主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郭孝齡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的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初期診斷不易,常見症狀為疲倦感、全身痠痛與食慾不振,進而造成患者體重下滑,如果未妥善治療,會逐漸發展為多關節發炎與腫脹。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症多樣且複雜,包括乾眼症、乾燥症、貧血、頭痛、間質性肺炎、胃食道逆流、骨質疏鬆等,患者經常會因為上述症狀就醫治療,但病情卻無法有效改善。

診斷不易恐延誤黃金治療期

郭孝齡說,門診中就曾有一位患者因為嘴巴、眼睛和鼻子很乾,風一吹就不舒服,到耳鼻喉科或眼科治療都沒有改善,轉診到風濕免疫科檢查,經詳細問診,患者主述膝蓋會痛、不能蹲,但是因為症狀不明顯,所以自認為無相關。後來醫生發現患者手部有點腫,經由抽血檢查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指數超標,最後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郭孝齡提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40~50歲的中年女性,女性患者大約是男性的5倍,95%的患者好發部位在手指間關節與手腕,而且多為對稱性關節的疼痛,如果未能及時治療,會造成關節破壞,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目前臨床上此疾病的診斷是參考2010年歐美風濕病學會的建議,評估患者關節腫痛的數量與位置,並抽血檢查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與Anti-CCP抗體(抗-環瓜氨酸抗體),再進行綜合判斷。

治療用藥應達到 「快、狠、準」的目標 

郭孝齡補充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關節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復原,所以治療用藥應達到「快、狠、準」的目標。「快」就是發現時要趕快治療,「狠」就是儘快使用藥物緩解疾病惡化,「準」就是精準選對藥物,醫生會依照患者個別情況配置用藥,讓患者在3個月內病情獲得緩解,或是達到低疾病活動度。

目前治療的藥物方面,第一線藥物為口服免疫調節劑、免疫抑制劑搭配消炎用藥,如果持續治療半年仍未見效,則可採用生物製劑介入治療;新型的生物製劑每4周施打1次,不但治療效果提升,也提供患者極高的就醫方便性。

另外,現今也有適合孕婦使用的生物製劑,所以患者不需要太擔心藥物治療會影響生育計劃,有需要的患者可以與醫生討論之後再用藥。

郭孝齡在此提醒患者,切勿聽信偏方,儘量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時抱持正面思考,遵守醫囑定期回診,千萬不要任意停藥,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