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歲的小美(化名),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心房中膈缺損,不僅體重比同齡孩子輕之外,運動功能也不好。後來進行心導管手術,使用閉鎖器將心房中膈缺損封閉,改善了小美的心臟負擔,體重也開始上升,終於能健康地成長。
正常人體的血液循環流向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兒童急重症科主任裘品筠說,正常心臟血液流通方向從上下腔靜脈流到右心房,再進到右心室,從肺動脈打出去進到肺部換氣之後,經由肺靜脈回到左心房進到左心室,再由主動脈打到全身,這是正常人體的血液循環。
然而,上述案例小美一出生,心房中膈上就有一個0.6厘米的小洞,經過一年多的定期追蹤,發現小美因左心房壓力大於右心房,使血液從左心流到右心,不僅造成到肺部的血液增加,心臟還得花費更大的力氣將血液打到全身,加重心臟的負擔。
進行心導管手術的目的
裘品筠表示,同齡孩子的體重約13~15公斤,小美只有10公斤,加上運動功能也不好,讓家長很擔心,所以決定讓她接受從股靜脈進行心導管手術,使用閉鎖器封閉心房中膈的破洞,讓血液流向正常之外,也可以減少心臟負擔與消耗,並促進小美正常發育。心導管手術相較於傳統開心術式,手術時間短,約1~2小時,不僅傷口小,復原也快。
先天心臟病導致發育緩慢
裘品筠說明,其實不只心房中膈缺損,心室中膈缺損也會使孩子發育緩慢;如果心室缺損的位置太靠近動脈或是心室中膈缺損太大,加上伴隨主動脈與心室中膈異位時,孩子心臟衰竭的症狀會更明顯,不僅一餐無法一次吃完,得分段吃之外,呼吸也容易喘。在吃不好與呼吸費力的情況下,導致孩子消耗更多能量,生長就更加緩慢,這時可以進行心導管手術將缺損封閉。
小兒心臟科團隊的努力目標
裘品筠提出,其它如開放性動脈導管、心室中膈缺損、心房中膈缺損等比較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與肺動脈狹窄,同樣可經醫生追蹤評估及檢查心臟嚴重程度後,在適當的時機做介入治療。至於比較罕見的冠狀動脈廔管引起的心臟衰竭、發紺性心臟病,或是單一心室循環,也是小兒心臟科醫生可以介入治療的範圍。
裘品筠補充說,一出生就面臨嚴重心臟疾病的孩子,令人心疼也很不捨,其實這些孩子都有機會被治癒,希望在小兒心臟科團隊的專業治療之下,讓他們能夠恢復如正常人一樣健康。◇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