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的陳姓婦人最近胃口變差,容易頭脹且暈,睡醒後仍覺得疲倦無力,甚至還有輕微腹瀉的情況,於是前往中醫科診斷,發現這些情況是因為體內濕氣累積過多所引起。
體內濕氣多由夏季累積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師陳中奎表示,雖然現在節氣已進入初秋,但診間還是經常有體內濕氣重的患者,主要都是夏季累積下來的濕氣未排出體外;要緩解這樣的情況,除了接受中醫調理之外,可利用按摩相關穴位、多運動、注意飲食等方式,將體內濕氣排出。
陳中奎說,從2020年8月22日開始,已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處」代表暑氣停止、終止的意思,天氣也開始逐漸轉涼,雖然白天還是很炎熱,但夜晚已漸漸偏涼。隨著陽氣減少,不少人會覺得身體沉重,出現疲倦、頭暈、頭脹、腹瀉、胃口不好等症狀,甚至引發濕疹,而這些就是長夏濕氣未排出引起的症狀。
上述案例陳姓婦人在炎熱的夏天因為食用過量的冰涼食物,造成體內累積過多的濕氣,經過針灸治療並搭配健脾利濕的中藥調理1星期後,不再覺得身體疲倦無力,精神與胃口也改善了許多。
體內濕者脾胃情況差
以中醫觀點來看,通常體內濕者,脾胃情況差。陳中奎指出,人體就像一塊大海綿,容易把外界的濕氣吸入,而脾胃負責消化系統,保持在乾燥狀態,腸胃排水能力就強;如果腸胃差,水排不出體外,不斷惡性循環之下累積濕氣,就會造成腸胃當機,導致沒胃口、反胃與腹瀉的症狀。
體內濕氣多應少喝水?
很多人以為體內水份過多,會使身體水腫、濕氣累積過多,因此不願意多喝水。陳中奎說明,其實這是錯誤的方式。人體還是要以少量多次的方式來補充水份,才能促進血液循環,補充體內缺水的部位;如果一次大量飲水,容易造成濕氣滯留,累積在下半身導致水腫。
排除體內濕氣的方式
陳中奎提出,要排除體內多餘的濕氣,可以通過按摩穴位來除濕,經常按摩位於小腿內側的脛骨內側髁凹陷處的「陰陵泉穴」,位於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的「足三里穴」,或是手握拳時小拇指尖處的「少府穴」,每天按摩3次,每次進行5分鐘,有助於健脾胃利濕氣。
除了按摩穴位之外,也可以做一些適度的運動,例如:輕度有氧運動、健走等運動來排汗除濕;飲食部份可以食用四神湯、薏仁湯等藥膳來利濕,同時應避免吃冰冷食物、辛辣刺激物、油炸燒烤類與甜食類,在多管齊下的方式之下,體內的濕氣就會順利排出。◇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