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從網上看到一段影片,正大鑼大鼓,如雷鳴響徹遍地,原來是廣東「潮州大鑼鼓」及「英歌舞」節慶巡遊,難得回歸傳統!文化復興?細看之下,此影片原來是2007年所攝製的,潮汕有9個縣,此個以兩個縣的人力物力資源製作而成,場面壯觀熱鬧,不乏猛男美女。少俊嬌娃,穿著古裝,女的更是輕紗鬢釵,有肩挑花籃,肩托錦簇,奇怪的是每人都掛有一個同一款式的「現代化手袋」,想必是贊助商「硬銷產品」,破壞了一致性和協調所致!還有錦幡、錦旗,並有臉塗油彩扮《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手持雙槌,隨樂喝拍,沿途大跳「英歌舞」,吸引不少市民拍掌助慶。
相傳,潮州民間有流傳千年慶豐收的「秧歌舞」,係由農民以插秧耕田的動作,化作舞蹈跳出,不知何時何以,現變成了演繹《水滸傳》梁山好漢的「英歌舞」,有說是「秧與英」的語音誤傳,有待考證,其於廣闊的市鎮路上,列隊遠長,舞龍舞獅,鼓樂喧天。
一般相信當年大陸經濟稍有好轉,為要粉飾太平,希望更吸引海外僑商,念鄉情切,回鄉投資。此巡遊活動,大多於春節舉行,分別常有的:「天后寶誕會景巡遊」、「關聖帝君出遊」及「雙忠聖王出遊」等,及至近年仍不斷有此活動。 而香港潮僑對此傳統,更不遺餘力,每年元朗都有舉辦天后寶誕會景巡遊,又如2018年的800英歌群英共創健力士,更被列入世界紀錄(A7S11)。
潮汕人傳統上除了時年八節,要拜祭自家先祖,還有祖先的忌辰、冥壽(稱拜祖公),敬如在,倡孝道。而其他神明廟宇亦特別多,拜神,稱為「拜老爺」,舉凡對人民有幫助的先賢、英雄、烈士,雖然已不在人世,但其以往所做的好人好事,都會受人尊敬、愛戴,並以神明來供奉拜祭,有知恩圖報的意義及彰顯忠義。
農曆初一、 十五(經商的初二、 十六),一般家庭都有供奉神明,保祐一家平安的「地主公」及門神,潮州人最敬重韓愈(韓文公),廟宇不少;女神,有「九天玄女」觀音娘娘等,及海神林氏「媽祖」,也稱「天后娘娘」。又有:獨山、明山和巾山三位潮州本地的三位山神「三山國王廟」,田頭、路邊,也有「伯公」小廟,稻米豐收拜「五穀娘生」,更有專理民間子嗣的神「花公媽」,神像分公、媽兩座,其兩旁附帶童年子女七人,用意爐下子民,以他為範之象徵,古農村社會,以多子嗣為福,與現今社會觀念不同。
至於往昔農村的神遊活動,潮州人稱「營老爺」。現從網上影片也有看到「雙忠聖王出遊」,此乃紀念張巡、許遠兩位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此可說是史上慘烈之一的「睢陽之戰」,即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安慶緖遣將攻城,二公受命固守,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圍城之師,睢陽糧盡仍堅守運河要衝達十月之久,終慘遭殺害,因能保全江淮,使唐軍得以通過運河獲得補給後反攻為勝,帝王追褒封王,成為忠義報國楷模,並獲官方及民間建廟享祭。
小時候,家父與叔伯親友們茶聚月旦,談及各鄉祭神「營老爺」事蹟,也曾聽過家鄉「雙忠聖王廟」起源,原址在馬索雨亭毗鄰(後改為同和市),為甲、乙、丙三鄉共同供奉(俗稱地頭爺),三鄉爐下治子喪事均至該廟,行告拜之禮,俗稱「報地頭」;朔望之日善男信女雲集該廟進香,也是三鄉人等常集會之地,後因距離各鄉頗遠,三鄉都感稱不便,不知何時起,經三鄉長老公議而分拆,傳說,甲鄉分得神像金身,乙鄉分得神轎,丙鄉分得神爐,後各自擇佳地建宮立廟,故三鄉叔孫姪等,親情友誼,與其他鄉鄰有別,更加友好和睦。
每年的正月初十,乃雙忠聖王出遊,本鄉連遊燈共4天,分為內外兩社,計「寨內頭社」、「中圍及祠堂圍為外社」,寨內社輪值,初十起遊聖王,扛香案神轎執雜務等由外社擔任,十一日遊燈,十二日輪值外社,扛香案神轎執雜務則由內社負責,以示往來親疏無間之意。
是日,家族長及父老執事人必衣冠整整,齊集聖王廟上香,請聖王金身上轎後,鳴炮起駕,本鄉出男孫者,備結彩旗一對,配合鼓樂團,跟隨於神轎前後,鑼鼓及炮仗聲,喧鬧達數里,如官府出巡一樣,遊遍全鄉及近村各道路,歸途駐扎當值公廳留夜,廳前聘梨園演出助慶,童叟玩耍,熱鬧非常,至十一晚遊燈,並派大桔,謂之「分丁柑」,每人一對,穿長衣者則兩對,出男孫者,該燈是據傳統而特製成狀如石榴形的,工藝精巧,亦為鄉鄰稱譽,十二日輪值外社亦與內社相同。
十五日為元宵佳節,奉拜祖先,下午請花公媽出遊。至十六日為本鄉之「忌平安」之日,全鄉謝絕親友探訪,也不得出鄉作客,但非「封鄉」!只以肅靜為佳,全鄉有三姓氏,此日以最高齡者為一鄉之長及執事者,是日任務,由鄉政所辦的五牲粿品,及全副美酒數甕,至寨後小山頭,面北拜祭,由本鄉第一長老主祭,強弱不爭,同時恭。請大使爺南濟雲將軍金身出遊,後跟銅鑼一面,又命廟祝手持一紙扎大鯉魚,名為「福船」跟隨於神轎後,沿途各家備大金(即潮式拜神衣紙)、清香三炷綁成一扎,向全家老少等掃身三次「作福」,掃走衰氣,然後投入福船中,由廟祝帶往外馬山下大溪墘送落溪中,隨水流去,據說,新年不祥事件已送走,並有大使爺保祐驅除,終年平安,而該廟祝不能即時歸返鄉里,要在外等候至夜黑才可歸家,不然全鄉要追究,怕不祥事或會跟蹤而返,實神話中之笑話。
是午,全鄉三姓氏的叔孫等俱集於雙忠廟前,等候執事人將是日祭拜牲禮等物品分派給叔孫在廟前聚食暢飲,但人多肴不夠分配,所以將該等牲口斬成肉醬,以象徵式分派之,白酒則無限量供應,任由暢飲,惟不能帶回家中,故每人各自帶備酒杯一隻,飲至酒醉即休,謂之「利市酒」,大有表現本鄉三姓氏如一家之親密友愛之意,廟前擺一大鼓及一銅鑼,敲擂終日,擊雙下鼓聲「咚咚」雙下鑼聲「嘑嘑」,循環不息,謂之「警鄉」,據傳說,是為全鄉人等號召奮鬥之警訊;本鄉聖王座位亦與鄰村不同,鄰村奉許遠公位於正中,張巡公居左,南濟雲公居右。吾鄉則尊張巡公居中,許遠公在其左,不知是讓賢還是敬客,陳氏叔孫說「讓賢」,許氏叔孫說「敬客」,相爭不下,傳說不一,甚為滑稽。
今日點煮:「菱角排骨煲」
菱角,有「黑元寶」之稱,在此時近中秋佳節,乃係當時令的應節食品。不但營養豐富,還可抗癌,抗發炎、去水腫、補五贓。《本草綱目》:久食輕身,益氣,延年,除百病。
此菜式簡單易做,菱角可選買已去外皮殼的菱角肉,洗淨汆水待用。
材料:
菱角肉:4両。去皮馬蹄肉:2両;1粒切2片。豬腩排:半斤。冬菇:5隻。葱:2棵。紅蘿蔔:切片數塊作飾。
做法:
(一)豬腩排洗淨,用些少鹽、糖、生抽、生粉略醃,待用。
(二)冬菇浸軟。
(三)熱鑊熱油先將醃好的腩排走油(即略炸),撈起瀝油,冬菇及已汆水的菱角肉、紅蘿蔔片、馬蹄片,也分別炸一炸撈起瀝油。
(四)準備一個煲,燒熱,落油,先爆蔥白、冬菇,再放腩排同爆,加入馬蹄,再加些少上湯煮20分鐘後,再加菱角肉,再燘煮20分鐘,菱角腍身已熟及略收水份,用粟粉水埋芡,再飾上蔥葉度及紅蘿蔔片即成。◇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