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節日特別多,不竟五千年的文化累積,除了已定立的香港公眾假期外,還有各地的鄉風俗例。香港華洋雜處,早已是國際大都會,當然也有不少外國節日融入社會,例如每年普天同慶的聖誕節、萬聖節等,氣氛熱鬧,應市商品琳琅滿目,帶動銷售蓬勃,也造就出經濟效益。

又踏入農曆的7月份了,正是我國傳統節日最多的時刻,有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定為「盂蘭盆節」,源於《目蓮救母》的孝感動天故事,香港人叫做「鬼節」。相傳此月份陰間地府鬼門關大開,故民間各地都盛行路祭,四處都有人燒街衣,好像讓那些沒有家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可獲受施享祭。潮州人稱此為「拜好兄弟」。

上世紀50年代,因為有大量潮汕人移居香港各區,每年七月初一開始至月底,更於住處區域內,共同籌辦大型的盂蘭勝會,在曠地搭竹棚演神功戲,鑼鼓喧天,香火鼎盛,及誦經超渡亡魂,活動還包括有祈福巡遊、派平安米、競投福物等,實乃一項拜祭幽靈、祈福及佈施公益行善的民間風俗活動。而此活動源於內地,流傳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亦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今年香港卻因為武漢病毒(中共病毒)肆虐及限聚令下,致使本港各區原每年皆有舉辦的盂蘭勝會,宣佈停辦一年。

7月份還有另一個節日叫做「乞巧節」,香港人叫「七姐誕」,相傳係拜祭天上牛郎織女相會渡鵲橋的浪漫故事。小時候,每逢七月初七晚上,見家家戶戶在窗台或門前,設置香案,香燭火亮,擺滿鮮果祭品、七姐盆、七姐粉、針線、剪刀、飾物、衣紙等,還有一盆翠綠的秧禾植物,女孩子們都忙著拜祭!但自從那年當太空人登陸月球後,此情景已不再了。

而潮州婦女在初七此日,則另有習俗要辦,(一)外嫁女都在此日回娘家,並親弄一味「蛋包肉碎煮粉絲」孝敬父母。(二)要替兒女拜祭「公婆母」(即牀頭婆),相傳「哪吒」的母親,被封神後,司職護祐嬰孩。每年拜祭至孩子15歲為止。(三)兒女滿15歲那年,父母便要為孩子舉行傳統的「出花園」,告別童年的成人禮儀式,穿新衣新鞋,蒸糕製粿,拜祭神明,宴請親友,可豐儉由人,習俗在享用全隻雞時,一定要敢「咬雞頭」,寓意不畏首畏尾,能獨佔鰲頭。

這些傳統風俗,潮州人特別重視,認為人處於天地之間,會有衝犯陰煞,或受到靈界侵擾,造成莫明困擾、身心不適等,而天地有神明,及祖宗會庇祐護蔭,因此,都會通過莊重儀式,祈請神明或祖先護祐,消災解厄,這些文化習俗,也使人於漫漫人生路上,有著美好的祈盼,不致絕望而淪落、鋌而走險或致精神崩潰,甚至走上不歸路。而傳統的正道宗教,也是導人向善的。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又有靈魂之說,大都認為,人死後其靈魂會離開肉身,單獨存在,有功德者,可以升上天堂,成仙成佛,等於不死,我國很多人都相信這種說法,大概是受了佛教和基督教的影響,佛教和基督教都是從外國傳入的,而我國人在古代,雖然不大相信人的靈魂,在肉體死後,還可以單獨存在,但相信一個人在活著的時候,能夠努力創造事業,在其死後,他的事業永遠留在人間,而他本人也永遠受人紀念、膜拜,他的生命,便是永恆;人雖死,而精神永在,像沒有死去一樣,這種以事業延續生命的人生觀,也是我國固有的一種人生哲學,最足以代表的有所謂「三不朽」之說,《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這是我國春秋時代(公元前549年)叔孫豹所說的話,「不朽」的意思是說,人死後,肉體會腐爛,但他的事業並不腐爛,雖死了,好像沒死一樣。根據叔孫豹的講法,死而不朽的,只有三種人,最高的是「立德」的人,其次是「立功」的人,再其次是「立言」的人。

立是「建立」,德是「道德」,一個人在道德方面,有特殊的表現,引起同時人的敬仰,又足以供後人效法,這種人是可謂不朽的,像我國古代的「大舜」,當時人稱讚他是「大孝」,不僅使當時為人子女者有所取法,並給後世留下孝子的模範,這便叫「立德」。此外,西方有捨身救人的耶穌,亦即是基督教《聖經》所說的「永生」,他們的人格和精神,都永遠值得後人效法和崇敬,算是「立德」。

「立功」是建立「功業」的意思,像我國古代的大禹治水,漢武帝開拓疆土,及近代歐洲的哥倫布發現美洲,都是替當時的人解決了一項最大的困難問題,替歷史開立一新紀元,替天下後世的人種下無量幸福的種子,都可以算是「立功」。

「立言」是語言著作,像世界上的文學家、哲學家和科學家,及寫下一些既動人且有教育意義的文學作品,或創造出富真理的學說,或在科學上有重大發明的,都可算是「立言」,如我國的司馬遷、杜甫,歐洲的柏拉圖、牛頓、愛因斯坦等等,都算是「立言」的人了。

由於我國古代留傳著一種崇德報功的習慣,凡生前對人類有貢獻者,後人便會永遠祭祀他,來紀念他的功德。其次,我國人非常相信歷史的記載,認為一個人立下功德,歷史上一定會有美名,便是「不朽」了,所以古人有謂:「人死留名,豹死留皮。」都是說明我國古人很著重歷史上的記載,所以有些古人絕對不敢做害人和失節的事,一方面怕被當時的人唾駡,和受到明正的法律制裁,更怕死後在歷史上留下惡名,所謂「遺臭萬年」。例如:被鑄成鐵像、長跪於武聖岳飛墓前的秦檜夫婦,及現今市面還有售賣的麵點「油炸檜」等,受盡千秋萬世的唾駡。

綜觀我國讀書人的眼裏,對於歷史裁判是最懼怕的,這種「死後留名」的哲學,正是「三不朽」之說蛻化而來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有千古傳頌的「正氣歌」,其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們常以此倡導忠孝仁義,警惡鋤奸。

今日點煮:「蛋包肉碎煮粉絲」

此味家常菜,潮語叫作「豆粉卵」,也是家母的巧手菜式。家母笑說:「昔日,每年七月初七日,潮州各鄉滿路都是拖著或揹著孩子的婦女,手提竹籃,內放禮物及一壺其親手烹煮的『豆粉卵』回娘家,孝敬父母。」就是這味「蛋包肉碎煮粉絲」,材料簡單,易做又好味。「粉絲」,潮州人稱作「豆粉」。

一個小小的行為,在潮州人社會裏潛移默化,歷久不衰,形成了一個既定的習俗,代代相傳,充份表現出潮州外嫁女兒對父母的尊敬、孝道和維繫情誼的根本,這個亦是潮州文化高尚之處。

材料:

雞蛋:6隻。豬肉:4両(切細粒後,加入浸軟的蝦米一齊剁碎,再加些少幼鹽、雞粉、胡椒粉、生粉、麻油,攪拌勻,略撻,待用)。粉絲:3両(用清水浸軟);市售粉絲有不少品種,買用綠豆粉製造的。蝦米:半両(洗淨,清水浸軟後加入豬肉同刴碎,浸蝦米水可留用)。冬菜:半湯匙。蔥花、芫茜:各半湯匙。水:4碗。

做法:

(一)煎雞蛋時,加入半湯匙處理好的肉碎,不要弄破蛋黃,煎成半月形「有肉饀的荷包蛋」;也可將蛋拂成蛋漿,煎成蛋角,但食味不同。

(二)荷包蛋全煎好後,餘油盛起,把煎蛋放回鑊中,加入4碗水煮滾後,再煮5分鐘,然後加入已浸軟的粉絲和浸蝦米水,再煮10分鐘,加入冬菜,一滾便可試味,撒上芫茜、蔥花、胡椒粉便成。◇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