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家母正在與來交刺繡貨品的嬸嬸閒話家常,並談及子女難教的事情,家母說:慢慢來吧,唯有循循善誘,牽豬都要放緩索,若鋼針屈支釣,難矣!

嬸嬸走後,筆者問:「甚麼『牽豬放緩索』?『鋼針屈支釣』?」家母說:「這是潮州俗語,以前農村有養豬,要帶豬過場,同行時,豬若向前衝,手牽著的繩索,便要慢慢放鬆,不可跟豬鬥扯,否則,豬傷而人也會仆倒。在香港牽豬少見,但牽狗逛街也是一樣的!而小孩無知,提攜教養,不也是要小心呵護備至嗎?」

「啊!那麼『鋼針屈支釣』呢?」家母說:「『釣』在這裏非用作動詞,是名詞,即是釣魚的『魚鉤』。若硬要將一支鋼針屈成魚鉤,鋼針不單會斷截,甚至會傷手。繡花嬸嬸憂心兒子不聽教導,又愛胡鬧、搗蛋,無心向學,其夫責子心切,常為孩子管教問題而鬧得家嘈屋閉,煩惱非常!」

當年香港的兒童,大多生活在困苦中,唯比較起海內外很多地方,還算是幸福得多了。很多父母都是從大陸逃命走難來港的,每日為口奔馳及為一家人的生活而頻撲勞碌,與兒女共聚便疏離了,難免在溝通方面,出現了不少問題;首先,在語言方面,香港的走難家庭,來自內陸四方八面,不說外省,單以廣東省,便有七州八府六十四個縣市,各處鄉村各處例,觀念與鄉音又不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常生矛盾摩擦,而香港更是華洋雜處,香港兒童有著一種無形的壓力,小時候隨父母說鄉下話,漸長或上學後便漸以粵語為母語(即所謂本地話),而父母鄉音難改,若溝通不好,自是距離漸遠,所以,兩代必須一同努力,避免出現「代溝」。近來移民潮又急高,為了家庭幸福及親子關係,這個問題,也要著實研究解決。

其次,嬰兒自瓜瓜墮地,如同一張白紙,不論「性善」與「性惡」,大多受環境影響,故孟母三遷而教導出聖人的故事,歷數千年而世代相傳,當然也有不少意志堅強,出污泥而不染者,受人敬重。

筆者小時候,曾經聽家父與賢長者們茶聚月旦,甲賢長者說:「內陸被馬列魔道入侵,要儘快叫子姪想辦法來港,否則,這一代的青少年沒得救了!」乙道:「唉!內陸如鐵幕封鎖,如何救呢?」丙接道:「不會這麼嚴重罷!青少年們眼見族毀及家破人亡,必定會心仇大恨。」甲賢長者道:「唉!不是的,還記得嗎?民初建國後,已廢除清朝箝制人民的惡例,如剪掉辮子,但一些根深柢固的老者,習慣了,依然揹著長長辮子沒剪,在祠堂外打掃,一些小孩見了,都在背後指指點點,並扮鬼臉恥笑,小孩無知,但當年政府沒有教小孩這樣,這是朝代問題,但現在內陸當權派系專教人互相批鬥的,子女、學生,鬥父母、鬥師長⋯⋯將會如何!」

古人有「易子而教」之說,即互相幫忙教導子女,謂一來可避免父子間產生衝突不快,及解釋一些因禮教而難於啟齒的問題。我國往昔族群而居,如戰前的大家庭,有謂「一子成道,九族升天」,如族中有特別聰明超卓的孩子被發現,必受族群的愛戴,叔伯嬸姆、姨母姑姑,大家都樂於指導,望長大成才,能振族興家。現今觀念不同,大多是小家庭,已不明所以然了。

記憶中,北宋王安石的一篇短文《傷仲永》,嘆息其當年聞知同邑有五歲神童,未入學已懂作詩、寫文,才華顯露,天資聰穎,人人讚賞。王安石為官後,途經是邑,想起神童應已十二歲了,命人帶來看看如何幫忙造就,令其試作詩,但不若前聞。至再次到此地時,問邑中人,「方仲永」應也廿歲了,現如何?邑人說,不過普通常人罷了!雖小時候,天賦聰慧,可惜生長在世代耕田家庭,其父每帶他外出拜訪,人們知其家貧,為免埋沒良才,總會給其金錢,資助買書本筆墨,著其給兒子供書教學,可惜,其父以為帶兒子外出便有錢可收,何需供學,就這樣便埋沒了天才。

每個人天生都各有其才能,只是要如何啟發潛能,及後天亦要鍥而不捨,努力學習。祈天下太平,人人能有機遇發揮。願明天會更好!

今日點煮:「茄汁雞絲飯」

材料:

雞肉:4兩。洋蔥:1/3個(洋蔥切1湯匙粒狀,其餘切絲)。青豆:1湯匙(汆水片刻待用)。雞蛋:2隻。白飯:2碗。

調味料:

鹽:1/4茶匙。糖:1/4茶匙。生粉:1茶匙。水:2茶匙。油:1茶匙。胡椒粉及麻油:少許。

芡汁:

水:3/4杯(8安士杯)。雞粉:1茶匙。鹽:1/2茶匙。糖:1湯匙。番茄醬:1湯匙。番茄汁:1湯匙。生粉:1湯匙。

做法:

註:炒飯必需將鑊燒至高熱,連鑊邊最好也燒熱,才夠鑊氣。

(一)雞肉洗淨、抹乾,直紋切絲後,加入調味料,醃10分鐘可用。

(二)洋蔥切粒1湯匙,其餘切絲。

(三)熱鑊燒2湯匙油,將打勻的蛋汁下一半落鑊略炒,隨即加入白飯炒勻,再將剩下的半份蛋汁,淋在白飯中炒透,飯粒會被蛋汁包著,呈現黃金粒粒分明,把飯撥開中間,放下洋蔥粒兜爆,撒下鹽炒勻,盛於盤中。

(四)燒2湯匙油,將雞絲炒至八成熟,加入洋蔥絲同炒,灒酒,將芡汁攪勻倒入,煮至稍稠,再加青豆,便可淋上飯面。完成。◇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