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麒麟拜年習俗延續西貢與沙田兩村恩情,難能可貴已持續了三百年;一個已經荒廢的村落,每年在村民祖屋門口仍能見到全新的揮春;以海為家的漁民,新年是他們三大節慶之一,也有著別樣的意義;客家人流傳下來的「圓籠茶粿」、圍村人的「盆菜」、鶴佬人的「菜茶」,不同族群的食俗相異,但都蘊含著積極寓意。有些習俗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成為歷史,也有一些至今仍在延續,成為凝聚村民、聯絡感情的重要習俗,背後更有動人的故事。

成張互拜 三百歲月恩情綿延


每年初二,來自西貢孟公屋村的成氏家族都會與沙田大水坑村張氏家族互相拜年,以紀念清代康熙年間的一段家族恩情。(曾蓮/大紀元)
每年初二,來自西貢孟公屋村的成氏家族都會與沙田大水坑村張氏家族互相拜年,以紀念清代康熙年間的一段家族恩情。(曾蓮/大紀元)

伴隨著鏗鏘鑼鼓聲、客家麒麟舞,每年初二,來自西貢孟公屋村的成氏家族都會與沙田大水坑村張氏家族相互拜年,以紀念清代康熙年間的一段家族恩情。一般而言,逢雙數年,成氏家族會到訪大水坑村拜年,逢單數年則輪換,由張氏家族到訪孟公屋村拜年。

據張氏宗祠內「成張兩族一家親碑記」記載,清康熙初年,孟公屋村的開基祖、商人成檳元不幸遇害,居住大水坑村摯友張首興可憐成氏的遺孀鄒氏及兒子國珍,收留母子二人,後與鄒氏結為秦晉,並將國珍撫養成人。待國珍長大後,張首興請他回到孟公屋村,延續成氏香火。自此之後,兩個家族一直銘記恩情,至今仍保留著在新年期間互相拜年的習俗。


每逢雙數年,成氏家族帶同麒麟從西貢前來大水坑村張氏宗祠參拜。(曾蓮/大紀元)
每逢雙數年,成氏家族帶同麒麟從西貢前來大水坑村張氏宗祠參拜。(曾蓮/大紀元)

年初二中午十二時正,成氏家族從西貢前來大水坑村,張族的麒麟已在村口迎接,兩麒麟一路恭敬互拜,從村口拜到祠堂,再入祠堂參拜。瑞獸麒麟象徵喜慶與感恩,將兩家人三百年的恩情透過拜年的形式展現出來,為後人稱頌。

鎖羅盆村貼揮春添活力

位於沙頭角的鎖羅盆村自70年代因村中居民陸續移民海外或搬出市區而荒廢,雜草叢生,參天大樹漸漸覆蓋了原有的農地,廢棄村莊的殘垣斷壁及行山者的猜測引來許多傳聞。如今的鎖羅盆村村長黃慶祥不忍家鄉敗落,盼能身體力行幫助村莊恢復生機,先後做過不少努力,如打理村內桔樹、嘗試不同的經濟模式等,至今仍在探索階段。


鎖羅盆村長黃慶祥為村內的祖屋貼上揮春。(陳仲明/大紀元)
鎖羅盆村長黃慶祥為村內的祖屋貼上揮春。(陳仲明/大紀元)

黃慶祥後來聯絡上一位擅長書法的鎖羅盆村村民,於是相約村民一起在過年前清理村莊,除去雜草,為家家戶戶貼上揮春,即使如今沒有人居住,也想讓村落增添一分節日氣息,盼有朝一日可以復村。這揮春自2010年起每年張貼,一貼就是十年,一張張手寫的揮春貼在舊屋大門口,似乎讓鎖羅盆村恢復了一點生機。每年都有村民義工前來幫忙,甚至有從英國返港探親的村民,彼此為自己祖屋貼揮春時更是充滿了感情,兒時的回憶又一次湧上心頭。一年一度的「貼揮春」活動,也成為了村民們的「新習俗」,在山間煨蕃薯、摘桔子、敘敘舊,緬懷一番。


一張張手寫的揮春貼在舊屋門口,似乎讓鎖羅盆村恢復了一點生機。(陳仲明/大紀元)
一張張手寫的揮春貼在舊屋門口,似乎讓鎖羅盆村恢復了一點生機。(陳仲明/大紀元)


一年一度的「貼揮春」活動,也成為了村民們的「新習俗」,在山間煨蕃薯、摘桔子、敘敘舊,緬懷一番。(陳仲明/大紀元)
一年一度的「貼揮春」活動,也成為了村民們的「新習俗」,在山間煨蕃薯、摘桔子、敘敘舊,緬懷一番。(陳仲明/大紀元)

漁民新年與別不同

兒時在香港仔長大、熟悉漁民社區生活的彭德偉介紹:「香港仔漁民有三大節日——新年、端午節和盂蘭節。」漁民俗稱的「收頭」,意思是過年前的休息日,不出海打魚,家家戶戶將漁網掛在船上曬網,在船頭貼上揮春,日期通常自黃曆十二月二十日起到年初一,這約十天的黃金時間,便是辛勤勞作一年漁民們的「新年」。

漂泊海上時日多,漁民基本沒有固定的休息日,日復一日辛勤工作。在過年的這段時間裏,漁民一家大小珍惜這段難得休息的時間,上岸放鬆放鬆。彭德偉舉例,通常會租用旅遊巴士到大埔大美督、西貢大坳門等地,放風箏、野餐、燒烤、玩二人三足,度過美好的「岸上時光」。彭德偉回憶,一般在年初一漁民會吃齋菜,以示對先人的尊重。

年初一之後,便稱為「開頭」,當晚十二時後便開始出海作業,開始全新一年的繁忙時光。夜晚的幾個小時最為珍貴,所捕的漁獲便是新年的「第一桶金」,價錢可以賣得最高,因初二仍較少競爭,初三、初四後價格便會下落了。

新年食俗有寓意

俗語云「民以食為天」,不同的族群在新年期間都會製作不同的特色美食,如九大簋、盆菜、茶粿、年糕、菜茶等,多元食俗展現不同族群的特色。

以客家人為例,在大時大節準備「九大簋」,即九道客家名菜待客,展現客家人的好客之情。沙頭角慶春約每年也會在黃曆新年期間舉辦春茗活動,分享「九大簋」,包括鹽焗雞、客家燜豬肉、芋頭扣肉、魚鰾、冬菇、木耳芹菜、紅燒大蝦、燒肉、菜心等,十分豐富。


沙頭角慶春約每年也會在黃曆新年期間舉辦春茗活動,分享「九大簋」。(曾玉安提供)
沙頭角慶春約每年也會在黃曆新年期間舉辦春茗活動,分享「九大簋」。(曾玉安提供)

不同地方做的「九大簋」的菜式有所不同,元朗屏山鄧氏在臨近歲晚時,在鄧氏宗祠宴請數百賓客,品嚐由鄧氏族人鄧聯興製作的「九大簋」,菜式包括燉陳皮鴨湯、黃酒雞、了酸豬手、炸生蠔、新鮮菠蘿紫薑、白果馬蹄燴豬肚等。


元朗屏山鄧氏在臨近歲晚時,在鄧氏宗祠宴請數百賓客,品嚐由鄧氏族人鄧聯興製作的「九大簋」。(陳仲明/大紀元)
元朗屏山鄧氏在臨近歲晚時,在鄧氏宗祠宴請數百賓客,品嚐由鄧氏族人鄧聯興製作的「九大簋」。(陳仲明/大紀元)

象徵「盆滿缽滿」、「豐衣足食」的「盆菜」,便是圍村人新年食俗的特色之一,一般包括燜豬肉、蘿蔔、豬皮、魷魚、枝竹等。新年期間通常在添丁的「點燈」儀式後,村內舉辦盆菜宴,全村人圍在一起食盆菜;盆菜亦象徵著「平等」,人齊了就吃,大家一視同仁,沒有高低之分;族人圍坐而食,亦象徵著「團結」。


「盆菜」象徵「盆滿缽滿」、「豐衣足食」。(陳仲明/大紀元)
「盆菜」象徵「盆滿缽滿」、「豐衣足食」。(陳仲明/大紀元)

客家茶粿也是常見的美食,但直徑2呎、90斤重的「圓籠茶粿」如今已十分少見。西貢上洋村村長劉敏財對兒時曾經品嚐過的圓籠茶粿念念不忘,自2000年起跟母親學師,十年前開始在一年一度的麒麟醒獅新春團拜活動中,與眾人分享圓籠茶粿。


一年一度的坑口麒麟醒獅新春團拜活動中,眾人分享圓籠茶粿。(張浩林提供)
一年一度的坑口麒麟醒獅新春團拜活動中,眾人分享圓籠茶粿。(張浩林提供)

「圓籠茶粿」的主要成份是黑蔗糖、糯米粉,需要蒸36小時,期間每隔四小時便要加一次水。在切割「圓籠茶粿」時,需要用鐵線從兩頭拉扯,方能把茶粿切開。


直徑2呎、90斤重的「圓籠茶粿」,象徵著豐收、感恩與「生龍活虎」。(張浩林提供)
直徑2呎、90斤重的「圓籠茶粿」,象徵著豐收、感恩與「生龍活虎」。(張浩林提供)

在切割「圓籠茶粿」時,需要用鐵線從兩頭拉扯,方能把茶粿切開。(陳仲明/大紀元)
在切割「圓籠茶粿」時,需要用鐵線從兩頭拉扯,方能把茶粿切開。(陳仲明/大紀元)

劉敏財感言,「圓籠茶粿」是過去客家人製作的新年食物,感恩大地所出的米糧,一份米一份糖,象徵著豐收與感恩;選擇在初三「赤口」開茶粿,將圓籠的「龍」釋放出來,代表「生龍活虎」,對逆境打拼能力增添生命力。

年糕意味著「步步高升」,在西貢清水灣半島的布袋澳,最知名的便是「六嬸柴火年糕」,所用的糯米及粘米均由人手以石磨磨製,蒸年糕的過程則使用柴火,十分考究工夫。


布袋澳的六嬸柴火年糕所用的糯米及粘米均由人手以石磨磨製。(張浩林提供)
布袋澳的六嬸柴火年糕所用的糯米及粘米均由人手以石磨磨製。(張浩林提供)


年糕放入大蒸籠內,以柴火蒸熟。(張浩林提供)
年糕放入大蒸籠內,以柴火蒸熟。(張浩林提供)


鶴佬人在喜慶節日中會製作菜茶,在鶴佬話中,「菜」與「財」同音,「菜茶」意為「財源滾滾」。(薄扶林村提供)
鶴佬人在喜慶節日中會製作菜茶,在鶴佬話中,「菜」與「財」同音,「菜茶」意為「財源滾滾」。(薄扶林村提供)

鶴佬人在喜慶節日中會製作菜茶。在鶴佬話中,「菜」與「財」同音,「菜茶」意為「財源滾滾」。自1996年來,長洲每年均舉辦「海陸豐家鄉菜茶品嘗大會」,先將芹菜、菜心、椰菜、津菜等切碎、炒熟,與預先炒香之蝦米、花生、炒米等混合,然後泡以香味濃郁之香片茶(茶葉要磨碎或粉末狀),便成菜茶。

鶴佬人聚居港島南區薄扶林的歷史可追索到牛奶公司薄扶林牧場時代,村內的鶴佬人也保留著吃「菜茶」的傳統。過年食菜茶,也寓意著祝福新的一年事事順利,豐衣足食。◇


薄扶林村村民在製作菜茶。(薄扶林村提供)
薄扶林村村民在製作菜茶。(薄扶林村提供)


先將芹菜、菜心、椰菜、津菜等切碎、炒熟,與預先炒香之蝦米、花生、炒米等混合,然後泡以香味濃郁之香片茶(茶葉要磨碎或粉末狀),便成菜茶。(薄扶林村提供)
先將芹菜、菜心、椰菜、津菜等切碎、炒熟,與預先炒香之蝦米、花生、炒米等混合,然後泡以香味濃郁之香片茶(茶葉要磨碎或粉末狀),便成菜茶。(薄扶林村提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