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步入耄耋之年的村民,在正月初三齊聚西貢上洋村劉氏家祠前,共同切開圓籠茶粿,分享童年的回憶,有年長村民表示,對上一次吃圓籠茶粿,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今年上洋村村民在家祠前分享圓籠茶粿,雖然少了醒獅、麒麟的助興,但多了一分人情味。除了有甜圓籠茶粿外,還有特別製作的鹹圓籠茶粿,經典的五香粉口味是村民們幾十年前的回憶。製作茶粿的劉敏財村長,特別邀請村中的父老前來,在分享茶粿之餘敘舊談天,回憶往事,表達對祖先的敬仰和感恩。
過去在一年一度的坑口麒麟醒獅新春團拜活動中,劉敏財村長都會帶來巨型的圓籠茶粿與眾人分享,坑口天后廟前熱鬧非凡,鑼鼓喧天,約90斤重的圓籠茶粿吸引眾人圍觀,翹首以待分享時刻。今年因疫情關係,為減少人群聚集,廟前的新春團拜規模縮小,圓籠茶粿則移師到劉氏家祠,以私人活動形式進行,所製作的茶粿尺寸也比過往縮小近一半。
圓籠茶粿的由來
「圓籠茶粿」和一般的茶粿不同,是新年期間特有的一種客家美食。觀察圓籠茶粿的型態,由竹籃盛裝,一片片竹葉整齊地圍在周邊,形態酷似圓形的客家圍龍屋。劉敏財分享:「從客家圓籠土樓、小型圓樓到客家圓籠大茶粿,都充分反映出族群之智慧及團結對抗困難,圓籠茶粿在客家人心靈上對故鄉念念不忘、思念人與事物、故鄉之情,圓籠茶粿解鄉愁。」
他回憶,過去的生活物質貧乏,能吃到一口糖,是無比喜悅的事情,在過年過節時才有糖吃。傳統的圓籠茶粿在製作上,糯米和糖的比例為一比一,口味偏甜,一來因為過往的人不是常常有糖吃,二來因為人們會邊吃茶粿邊喝茶,茶水可以沖淡茶粿甜膩的味道,恰到好處。
圓籠茶粿製作 考驗體力和耐力
今年劉敏財製作的圓籠茶粿有兩款口味,甜味的約30斤重,鹹味的有25斤重。雖然尺寸和份量比往年縮小,但製作的工夫一樣繁複。
劉敏財分享,過去蒸茶粿燒柴草,不但要留意火候,還要注意水的份量,蒸足一日一夜。由他接手製作時,技術有所改良,使用石油氣蒸茶粿,好處是溫度較為恆定,但蒸的時間比柴火要長,一般柴火蒸需20個小時,石油氣蒸則要30個小時以上,過程中要控制水份,每隔4小時要加一次水。他提及:「蒸茶粿的幾天,我休息時間很少,忙到凌晨3點才去小睡一會,6、7點就要起來,因為沒有人輪班,就要自己親力親為,都很辛苦。」
當茶粿新鮮出爐後,還要冷卻一個星期,待茶粿變硬後才可與眾人分享。這關鍵的一個星期,主要留意茶粿不要變質發霉。到切開茶粿的一刻,看到茶粿完好無缺,劉敏財才感覺鬆一口氣。
切糭的啟發 鐵線開圓籠茶粿
在劉敏財的記憶中,父輩切圓籠茶粿用大菜刀切,費時費力。他觀察到有人在切糭子時,用綁繩在糭子間拉開,糭子很快一分為二,受到這一啟發,他於是試著製作專門開圓籠茶粿的工具,在鐵線兩頭綁上手柄,只要人們用鐵線對拉,就可以把茶粿分割成一塊塊。首次嘗試非常成功,節省了很多氣力,隨後再製作圓籠茶粿,劉敏財都教人用這個方法將茶粿切開。包括鹽田梓後人前來學習製作圓籠茶粿,他也將這個切割方法傳授出去。
擇「赤口」分圓籠茶粿
年初三俗稱「赤口」,根據習俗,當日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因此人們避免外出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每年上洋村製作的圓籠茶粿都選在這一天切開與眾人分享,劉敏財也有一番見解:「年初一、初二人們說了太多好話,初三『惡』的情緒顯露出來,我們選擇在年初三開茶粿,藉圓籠的『籠』和『龍』諧音,將『龍』釋放出來,即是活力和精神釋放出來,面對困難逆境,增添生命力,寄語生龍活虎、矯若遊龍。」
*********
劉敏財曾猶豫今年是否要繼續製作圓籠茶粿,但在臨近新年時還是決定做出來與村民分享,尤其是往年甚少出席坑口麒麟醒獅新春團拜活動的叔伯兄弟,他尤其希望邀請他們親手切茶粿,找尋兒時的記憶。
除了緬懷過去,劉敏財相信圓籠茶粿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在歷史上,客家人經過六次的大遷徙,「茶粿」便是遷徙時的主要食糧。祖先一路南下歷盡艱辛,茶粿代表著大地恩物,希望子孫後代都可以珍惜感恩今日得來不易的安定生活。他寄語:「圓籠茶粿代表農耕社會感恩豐收、風調雨順、歡欣並珍惜大地所賜之恩物,富有人情味、辛勞成果但甜在心頭之物與眾人分享。」◇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