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節氣已經漸漸退去,秋分隨著秋風飄然而至。9月23日是秋分,這一天的晝夜時長相當,之後黑夜的時間會不斷延長。秋分節氣後天氣涼爽,寒涼漸重秋燥生起。而秋分是個進補的好時節,秋分到來,飲食養生要選擇滋陰潤燥養肺的食物,並盡量避免戶外運動。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曆書記載:「斗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曰:「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就是說「秋分」有兩個意思: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二是按中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是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秋分後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中醫:保養陰精 早睡早起

從秋季的氣候特點來看,由熱轉寒,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應隨「長夏」到「秋收」而相應改變。秋季要特別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凡運動、起居、飲食、精神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本地氣候由這個節氣起才開始進入秋天。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附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

台灣中醫師張若偉表示,中國醫學在四時養生中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當氣候開始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的時候,要以保養陰精為主,所以秋季養生重點在「養收」這個原則。

中醫《內經》認為:「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醫學上發現,每到氣候變冷的時候,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就會增加,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天氣變冷、人們的睡眠時間增多有關。

張若偉說,因為人體在睡眠時,血流速度會減慢,容易形成血栓。所以在秋季涼爽之時,起居的時間也應作相對應的調整。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達,避免血栓的形成,確保健康。

另外專家建議,此時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哪怕比以往早10分鐘,也是進步。尤其是女性,更要注意早睡早起。夜越深,寒氣越重,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內,給以後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導致咳嗽等疾病。

秋日清晨氣溫低,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增減衣服。在鍛煉時不宜一下子脫得太多,應等身體發熱後,方可脫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運動更要注意早晚溫差,以免受涼。

防悲秋 注意精神養生

秋季日照減少、氣溫漸降、花木凋零,有些人會因為環境而產生憂鬱的傷感情緒,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如果不能調適好心情,會導致體內有益激素分泌紊亂,內臟功能失調,引發疾病產生。

台灣正梁中醫診所院長鄧正梁說,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他表示,體質調養可選擇中國古代民間九九重陽(黃曆重陽節)登高觀景之習俗,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所有的憂鬱、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這是養生中的養收之一法,也是調節精神的一方良劑。

防秋燥 飲食少辛多酸

張若偉中醫師表示,中醫五行中肺屬金,金氣又屬燥,這個時節燥邪之氣容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人體容易出現咽乾、喉痛、咳嗽、鼻燥、皮膚乾燥等秋燥的症狀。這段期間飲食的調養要以「滋陰潤燥」為原則。

在飲食攝養上,因秋屬肺金,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盡量少食蔥、薑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

同時秋燥津液易傷,引起咽、鼻、唇乾燥及乾咳、聲嘶、皮膚乾裂、大便燥結等燥癥,根據各人體質可選用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各地許多民間歷來秋日最多潤養的湯水,此時正是大派用場。

蓮子
蓮子

雪耳
雪耳

柿

芝麻
芝麻

秋梨
秋梨

秋分以後,氣候漸涼,是腸道傳染病、瘧疾、乙腦的多發季節。醫學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不注意防護和飲食、生活規律,就會引發相關疾病。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應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還要注意講究心理衛生,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

秋天也常引起許多舊病復發,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的復發,患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範,則會加重危險。

從秋分開始,人們的秋燥癥狀一般屬於涼燥。秋分之前有暑熱的餘氣,故多見於溫燥,秋分之後,陣陣秋風襲來,不僅使氣溫變化劇烈,而且使氣溫速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

當然,秋燥溫與涼的變化,還與每個人的體質和機體反應有關。溫燥咳嗽是燥而偏熱的類型,涼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類型。這兩種類型的秋燥臨床癥狀是不同的,需請醫生對癥治療。

秋燥癥是由於體弱,身體的保溫與散熱機能不能很好地隨天氣、氣候的變化而產生的類似於病態的一種生理反應。

要防止此癥,就得堅持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適應氣候變化。秋季鍛煉身體,重在益肺潤燥,如練吐納功、叩齒咽津潤燥功。

防秋乏 收斂內養運動適量

秋天是鍛煉的大好時機,但此時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因此運動也要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青年以及中年人可以跑跑步,老年人可以在公園裏散散步。

由於天氣變冷,我們在正常情況下肌肉都會收縮。而在運動的時候,肌肉會瞬間擴張。如果我們在起床之後直接出門鍛煉,這樣很容易因為肌肉的瞬間擴張而導致肌肉拉傷,所以我們最好能在鍛煉之前做一些準備活動,讓肌肉慢慢擴張開來。

秋分時節進補不可太過

秋分養生雖然以多吃辛酸果蔬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飽太撐,以免造成腸胃積滯。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後寒涼氣氛日漸濃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經常腹瀉的人,水果吃多了還容易誘發或加重疾病。

另外秋分時節進補也不可太過。首先,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此外,血液中膽固醇增多,還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其次,忌慕名進補。盲目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就越能補益身體,但事實上,過量濫用滋補品反而可能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甚至引起鼻孔流血等。

鄧正梁醫師建議,在飲食調養上,對於那些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的老年人,則應忌食大熱進補之品;對發育中的兒童,如無特殊原因也不宜過份進補;對痰濕體質者應忌食油膩;木火體質者應忌食辛辣;對患有皮膚病、哮喘的人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對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論是哪種人,其實質都應防止實者更實、虛者更虛而導致陰陽失調。◇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