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過後氣溫變,一場秋雨一場寒。清潤溫補養腸胃,莫貪寒涼與肥甘。」這首打油詩道出了秋分時節的天氣變化和養生須知。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一般出現在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今年進入秋分的時間是在9月22日。這一天,白天和夜晚長度完全等分。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就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的說法。
秋分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肌體保持「陰平陽秘」的狀態。那麼秋分之際,我們應該如何養生呢?
注重培養人體的「陰份」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鄧力文在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黃帝內經》有「秋冬養陰」之說。這個時節,要注重培養人體的「陰份」。
鄧醫師說:「秋燥易傷肺,肺陰不足,體質變虛,哮喘、慢性咳嗽病人有增多的趨勢。」那麼如何「養陰」呢?鄧醫生建議,可採用滋陰藥材,如沙參、麥冬、百合等煲湯,以達致滋陰養肺的功效。另外,因為肺主皮毛,飲用此湯水對皮膚乾燥也有幫助。
秋分以後,氣溫逐漸轉涼,鄧醫師建議長期病患者、老人家和小朋友要注意避風寒,根據天氣增添衣物。
鄧醫師認為港人重視冬至進補,但忽略秋分養生之說。現今氣候反常,他說,「四季不分明,故秋涼時,商場仍大開冷氣,市民喜喝冷飲,變成易傷脾胃,導致身體出現很多問題。」
鄧醫師舉例說,有的病人因喝冷飲太多,出現心口跳等症狀,誤以為患上心臟病而到西醫求診,但多方檢查又無事,後來找到鄧醫師,發現是「水氣凌心」(指水氣上逆,引起心臟病變)。
進補要迴避黨參北芪
天利醫療中心連雪玲中醫師表示:秋季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她推薦的湯水是青紅蘿蔔煲豬骨,「可加羅漢果、南北杏同煮,清熱解毒,防止燥邪入侵。」但連醫師提醒人們勿胡亂進補,如黨參北芪等湯水不建議飲用,「因為秋涼屬夏尾跟秋,如有風寒、流感底等,過早進補,會外感存內,影響肝肺功能等,增加醫治難度。」
另外,秋季氣候漸轉乾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人們的情緒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所以這時人們應保持神志安寧,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秋天在陰陽五行中主收
台灣心醫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國斌醫師認為,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在陰陽五行中主收。就人體來說,「收」的意思是指人體的陽氣會隨著氣候的變冷而逐漸地向內收斂。
吳醫師建議在睡眠上要儘量早睡早起。他說:「最好在晚上十點就開始睡覺。早上太陽一升起就起床。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這樣一來,人就能把陽氣收住,否則陽氣全外散了,到冬天的時候,人的身體就會出現虧損。」
《飲食正要》中說:秋季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所以在飲食上,吳醫師建議要少吃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如芝麻類可以潤燥的食物。另外,也可以適當吃一些酸的食物,以幫助消化。
「秋分後天氣轉涼,」吳醫師提醒道,「這個時候,我們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和神志的安寧,好收斂我們的神氣,這樣才能夠平安健康地度過每個肅殺的秋天,達到養生天年的目的。」
陰陽調和 生生不息
東漢末年大醫學家華佗在《中藏經》中提到,人體就像自然界一樣,無論體內陰氣過盛還是陽氣過盛,都會導致疾病產生。要想獲得健康,陰陽調和就非常重要。
大陸中醫養生專家楊力的文章〈陰陽平衡,健康一生〉中介紹,要從三方面維護我們體內的陰陽平衡。
首先,我們要注意就是寒熱的平衡。寒是傷陽的,熱是傷陰的,我們要是不能夠很好地維持寒熱的平衡,就要影響到身體的陰陽平衡。
第二個就是要維持氣血的平衡。因為氣屬於陽,血屬於陰,氣和血的平衡要保持。
第三個平衡就是要注意燥濕平衡,也就是津液的平衡。液就是液體、血液。因為我們人體中70%是水份,維持津液的平衡,也是維持陰陽的平衡。
楊力舉例說,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等這些高發病、常見病,都是和人體臟腑的陰陽失衡密切相關的。
《黃帝內經》有一句話叫做「陰平陽秘」,平就是平衡,秘就是固秘。陰平衡了,陽氣固秘了,那麼生命就健康,精神就好,這叫「陰平陽秘,精神乃至」。
陰陽要是失衡,疾病就叢生;陰陽如果輕度失衡,人體就會變得亞健康;陰陽中度失衡,人就會得疾病;陰陽重度失衡,人就要得重病;如果陰陽分開了,陰陽離決了,那麼生命就將終止了。
藥補不如食補 秋季進補小配方
南方天然中草藥保健堂劉伯俊醫師,特向《大紀元》讀者推薦秋季進補的湯水。他說:「藥補不如食補,藥食同出一源,只要適當配合,就能對人體產生良好的功效。」
入秋常用保健湯方
可選用鮮魚類煲豬瘦肉骨。先將豬骨放進熱水慢火煮5分鐘,去除油膩,用清水洗淨,再配合其它材料煲。
不同魚類的功效:
白鰂魚:和胃,有健脾補血功效,對肝手術後調理有益。
白鯪魚:袪骨火,鯪魚肉質纖維多 而幼嫩,有利濕補益之功效。
生魚(又名斑鱧):味甘,性寒。有促進傷口瘉合、補益身體、排毒生肌的作用。
保健養生湯:老少咸宜
粉葛、蓮藕、蜜棗、木瓜和生薑,火煲三小時,此保健養生湯,小朋友喜歡喝,可促進他們健康活潑成長。
秋分的傳統習俗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最初,秋分是傳統的「祭月節」。後來,由於秋分這一天在黃曆八月裏的日子每年都不同,不一定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太煞風景,所以後來就把「祭月節」調至到中秋。
古往今來,人們是怎麼過秋分的呢?
送秋牛
古時,有秋分「送秋牛」的習俗。在農村,人們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黃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秋分這天,人們拿著這種「秋牛圖」挨家挨戶地送,每到一家即景生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秋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秋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
立雞蛋
「秋分到,蛋兒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這一天,中國很多地方都會有很多人在做「立蛋」試驗。選擇一個身量勻稱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豎放在桌上,許多人都能成功。為甚麼春分或秋分這天雞蛋容易豎起來?有人認為,春分、秋分是南北半球晝夜等長的日子,地球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雞蛋較容易立起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