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中秋」

「秋分」是八月中氣,秋季到此日平分,所以秋分日也是「中秋」、秋之中的標誌。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大節日「中秋節」就在秋分前後到來。2017年是置閏年,閏六月,所以今年中秋節要比平常年晚到。

秋分和春分是一年中白晝、黑夜等分的兩個日子,處在一年中節氣的轉捩點。歲時在春分,此去陽盛陰衰、晝長夜短,白日一天長於一天;歲時到秋分,此後陰盛陽衰、晝短夜長,黑夜一天長於一天。《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說道:「至於中秋之月,陽在正西,陰在正東,謂之秋分。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陽日損而隨陰,陰日益而鴻。」

澎湖之秋。(中央社)
澎湖之秋。(中央社)

「二分日」天地陰陽調和

春分、秋分「二分日」,都是處在年中晝夜均、寒暑平的平衡點上;從地球上觀察,就是太陽視運動路線(黃道)與天球赤道相交之時,太陽由北向南穿越天球赤道的交點就是「秋分點」,反之,由南向北運行時的交點就是「春分點」。

秋分、春分此二分日,在中國古文化中視為天地和合之最,避免刑罰,以免攪擾天地陰陽調和、而生物。《淮南子・氾論訓》道:「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唐代的刑法,重視天地陰陽調和的精神,並且善法而實踐,《通典・刑法八・寬恕》記載,唐太宗在位之初,制定:「從立春至秋分,不得奏決死刑。」(又見《唐律・卷三十》)。

春分秋分 彼岸日

春分、秋分「二分日」別稱「彼岸日」,來源於佛教。在日本佛教中講,於彼岸期間——春分、秋分日,善行、惡行都會增大果報,勸告人要避免惡行,精進於善行。(日蓮《彼岸抄》)

日本到現在民間仍多以「彼岸」稱春分、秋分日,並在「春之彼岸」和「秋之彼岸」此二分日感謝先祖、掃墓祭拜。此外,有的修行者,將二分日前後為期七日的期間,視為修身行善的精進周。

「彼岸」,生死、永生的議題

太陽視行路線在春分、秋分日越天體赤道「彼岸」,而人間的「彼岸」有他界的含意。人離開此岸人間,死後去了「彼岸」那個世界,佛家則指人悟道到達淨土彼岸。唐詩僧皎然懷故人詩吟:「脫身投彼岸,弔影念生涯。」(《早春書懷寄李少府仲宣》)。

佛家將有生有死的人間稱為「此岸」,超脫生死的涅槃境界稱為「彼岸」: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在唐代初年,於今之河南省漯河市有「彼岸寺」盛名傳遍全國,乃當時人崇拜的佛教聖地。可見從古至今,「彼岸」直指生命的核心——生死、永生的議題。

汐止拱北殿表參道彼岸橋。(Taiwankengo/維基百科)
汐止拱北殿表參道彼岸橋。(Taiwankengo/維基百科)

彼岸花 陰陽兩隔

「秋彼岸」的掃墓期間,常見火紅或是素白的石蒜花盛開。石蒜花就是龍爪花,在日本叫「曼珠沙華」,源自梵文Mañjusaka,而它有個令人難忘的別名——「彼岸花」,因為它在「秋彼岸日」前後盛開。

石蒜叫「彼岸花」真的非常貼切。不僅它的盛開期在「秋彼岸日」,而且常見這種花群聚開在墓地。石蒜的花葉不兩生的特性,也容易讓人聯想到「此岸」與「彼岸」不相見的特徵。「彼岸花」葉落花開、花盡葉生,花葉總是兩不相見,恰恰似陰陽兩界相隔,生死茫茫兩不知。

常見曼珠沙華有紅色赤團花、白色雪白花兩種,赤團花一心火紅,好像為故人送暖一般;雪白花潔淨素白恰似忘情花、絕世而空寧。

常見曼珠沙華有紅色赤團花、白色雪白花兩種。(葉妙音/大紀元)
常見曼珠沙華有紅色赤團花、白色雪白花兩種。(葉妙音/大紀元)

此岸彼岸度迷津

秋分、春分循著天地和合之氣而生、而成;此岸、彼岸,依著生死輪迴的定律而住、而往。人生有生老病死之哀隔、成住壞滅之難超,鴻飛遠逝,只留得雪泥鴻爪,瞬間消融無痕。脫此凡律有仙方妙法乎?歷代多少帝王、名士和修行人追尋著登彼岸永生之道,千萬年來得乘月幾人歸?

明代胡應麟詩中有語:「迷津航易度,彼岸筏難尋。」(《結夏西山諸佛剎效初盛體為排律十首 其七》)誠然也!又非然也!人生迷深難自覺,解彼岸的迷津,更是難倒千秋萬代人。

人間善、惡二分,而修持行善不僅止於二分日時。秋分之後,陽日損而隨陰,故行善以練精神勿隨陰日損。爭分奪秒內省修持,修去後天的觀念、執著,若白色彼岸花之歸本真,彼岸不亦近矣!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