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站、久走易造成小腿肌群緊繃不適,甚至引發足底筋膜炎,但臨床上發現,腳踝不穩定、易扭傷者也較易罹患足底筋膜炎。台灣物理治療師潘家豪介紹放鬆小腿肌肉的方法,並推薦兩個訓練腳踝穩定性及足底彈性的練習,幫助大家預防或改善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扁平的組織帶(韌帶),用於連接跟骨和腳趾並支撐足弓。它如同避震器,給予足弓適度的彈性,讓站立時能承受全身重量,行走時能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然而,足底並沒有大塊肌肉,而是由骨頭、韌帶及肌腱構成。潘家豪表示,臨床上,足底筋膜炎多半來自小腿過度緊繃。
小腿緊繃判別及放鬆
小腿肌群負責移動與穩定踝關節,當肌肉疲勞或力量不足時,它們會「緊繃」來補償,因此,久站及久走的人容易出現小腿緊繃。另外,久坐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流暢,也會引起小腿緊繃。
人體許多肌肉是跨關節的,小腿的肌肉問題會跨過踝關節到腳底,造成足底不適。但有人表示換雙鞋就沒事了。潘家豪解釋,這是疼痛閾值控制的概念,一副好的鞋墊可以分散痛感,雖然疼痛減輕,但是問題未根本解決,疼痛點依然存在。
足底筋膜炎有多種成因。判別是否因小腿緊繃,可以藉助牆做簡單測試。
雙手扶牆,先讓非測試腳的腳尖靠牆,測試腳的腳尖與牆之間約保持1/2腳長的距離,再將非測試腳往後移動,呈弓步姿勢。然後,緩慢下蹲並將測試腳的膝蓋向前推,過程中上身保持挺直,測試腳的腳跟保持貼地。如果測試腳的膝蓋無法觸碰牆面,就表示小腿過於緊繃。
潘家豪表示,此動作也可以作為放鬆小腿的運動。
足底健康要素
足底健康不僅受小腿緊繃影響,腳踝穩定性、足底肌群的柔軟度、肌力與肌耐力等因素都會造成足底筋膜失衡,影響健康。在臨床上,潘家豪注意到,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常伴有腳踝扭傷經歷。他表示,當扭傷的腳踝在組織彈性或骨頭相對位置不正常時,長期使用就容易引發筋膜發炎。
另外,隨著年齡增長,老化所造成的足底失去彈性,也是足底筋膜發炎的另一個因素。為了強化筋膜的避震功能,可以進行腳踝穩定度及足底柔軟度的訓練。同時,良好的血液循環也有助於將養份輸送到受傷的足底筋膜,促進修復。
腳踝穩定度訓練
Step1:雙腳與肩同寬站立,然後將重心移至訓練側的腿上。
Step2:保持上身直立,訓練側的膝蓋微彎,非訓練側的腳慢慢抬起至膝蓋呈90度。
Step3:維持單腳站立姿勢不動,約5秒後放下抬起的腳休息。可逐步增加單腳站立的時間以強化穩定性。
潘家豪解釋,訓練側的膝蓋微彎是重點,因為膝蓋打直時,身體是靠上下骨頭結構的支撐維持站立,膝蓋微彎才能訓練到腳踝的穩定度和肌肉力量。訓練目標除了延長單腳站立的時間外,還需保持腳踝不晃動。進階訓練可增加非訓練側腿的側抬,鍛鍊臀中肌。
足底彈性訓練
Step1:採站立姿勢,雙腳平踩在地面上。
Step2:保持腳掌貼地面不動,單純將五個腳趾翹起。
可以每次只做一側的練習,目標是大腳趾翹起後不外開,其餘四趾能像大腳趾一樣高高翹起。
很多人會以腳趾抓毛巾的方法來減緩足底筋膜不適或訓練足底肌肉,但是潘家豪認為,抓毛巾時的足弓型態並非日常行走的自然狀態,抓毛巾最多可以用來練習足底肌肉力量,並非訓練足底彈性的方式。若要強化足弓支撐,應進行腳趾翹起的練習,當腳趾翹起時,足弓才會呈現正確形狀。
潘家豪提醒,當遇到足底筋膜炎急性發作時,最佳方法是冰敷患部。在足底最腫脹的24小時之內,用裝有冰塊的水袋,並透過毛巾隔離敷在患部,讓患部感覺舒緩而不過度冰冷刺激。每次冰敷五分鐘休息五分鐘,重複三次,再視腫脹情況決定是否要繼續冰敷。@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