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年開始發展北部都會區,民間組織「本土研究社」今日(1日)發表《活農活現:北部都會區農地調查報告及農業優先區建議》研究報告,該報告花了9個月進行深入實地考察和空間分析,是首份民間主導農地調查報告,介紹北部都會區主要發展區內的香港農地現況,找出了186公頃活躍農地及超過300多公頃農業用途內的可耕農地資源。

報告由一支橫跨學術界、環保團體及民間組織的核心研究團隊聯合撰寫,包括中大城市創新中心、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香港觀鳥會、長春社及本研社。報告全文中英對照、圖文並茂,近100頁免費下載,公開了香港農地現況數據,方便日後的再分析與應用,推動更多關於香港土地的研究,更有望成為國際級的重要參考資料。

本土研究社稱,政府一直未能準確掌握農地數據,而報告已率先完成了北部都會區內上千公頃主要發展區的農地現況普查,找出了186公頃活躍農地及超過300多公頃農業用途內的可耕農地資源,可避免將來在前期規劃中忽視農地現況而錯手毀壞農地。

報告亦建立了一套詳細的本土農地分類數據,涵蓋活躍耕地、閒置農地、園藝用地及溫室/棚架種植地,為香港一直粗疏不全的農地數據帶來了更具精確性的資料。

本土研究社於報告中明確指出,現有的香港農地數據盲點如何阻礙未來「城鄉共融」的規劃原則,並提出了7個「農業優先區」的具體區域建議。同時,報告中也展示了含接世界的「多元價值框架」 民間農地論述,比起現時較偏重產量及所謂「高科技」卻忽視農地價值更為可取。

政府:是否偏重農田耕作模式值得討論

漁護署在回應傳媒查詢時表示,政府正進行「農業優先區顧問研究」,探討能否將面積相對較大的優質農地劃作農業優先區,同時透過適當措施促進農業優先區作長期常耕用途。發展局則表示稱,不會盲目收回常耕農地發展,只有當常耕農地位處策略位置或須與其他土地整合以作綜合發展等情况下,才會將常耕農地納入發展範圍內;發展和耕種沒有必然衝突,但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耕種是否仍要偏重以傳統農田耕作模式存在也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本研社反駁稱,政府似乎仍然未有正視香港僅存農地可以發揮各種多元價值及城市功能,只視在地農業為「傳統」而「離地」水耕為「先進」的二元對立想像,背離學界、民間與世界潮流,仍需要官方及社會更多的討論與工作,讓這些土地的價值得到應有的重視。@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