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在2021年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但遲遲未公布造價,昨(22日)方在回覆立法會質詢時透露,目前已知的研究、收地及工程開支或預算開支合共逾2,240億元。關注土地政策的團體「本土研究社」指出,上述並非各項目成本總造價,「即係2,240億元之後可能還有2,240億元」,質疑到今日仍然未有造價估算不合理。

財務及經濟顧問會計師事務所羅兵咸永道早前被爆出,曾估算「北部都會區」涉及3萬億元投資,包括由港府投資、逾1萬億元交通和基建的建設成本;其餘兩萬億元的推動房地產和產業發展成本,料由私營機構投資。

「本土研究社」今(23日)發文,指發展局昨報出的成本開支,只是交代「新發展區」成本,並不包括外界估計、涉及上千億造價的北都公路及沙田繞道等,亦未計真正動工時的開支。

計劃已開動 仍未有初步估算

另外,「本土研究社」指出發展局報出的上述開支,只是小部份正在或即將批出撥款的成本,而非各項目成本總造價。

文章舉例,新界北新發展區只報出約2億元的工程規劃研究,無計未來區內工程開支,質疑現時北都部份新發展區計劃已經開動,例如新田科技城通過環評、河套發展已經平整建造了一期,「點解連初步估算都交唔到?」,「要等到何時才叫『成熟的階段』」。

其他項目已有暫時估算

對於發展局稱未交代到估算,是由於一些項目仍在進行不同階段的研究,須在較為成熟的階段,方能作出較為可靠的估算;「本土研究社」反駁,時任創科局局長薛永恒於2020年,已經指河套發展未有就項目完整成本估算,亦有「近1,000億元」的「暫時估算」,但現在政府只交代河套發展143億元的已核准發展成本,與近千億元的暫時估算「相差10倍8倍」,「這是否能稱得上是『報細數』?」

另一方面,政府在2018年提出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時,已能夠提供初步6,420億元的發展成本估算,「北都規劃都已提出近3年,到今日都未能讓公眾掌握北都開發的總成本,這合理嗎?」

政府估算造價 公眾有知情權

發展局拒絕現時提供整體估算,亦有另一理由,指由私營市場出資及規劃的「片區模式」,會影響收地和工程承擔的開支。「本土研究社」反駁,就算造價成本會因發展模式而變動,也可以提出一個範圍的成本估算,令公眾理解整體工程的代價,而不能作為不提出造價估算的理由。

文章指出,公眾絕對有權知悉,究竟政府可能用多少公帑為整個項目包底,並不能借「外判」為由放棄估算造價成本,「煮到熟哂(曬)先講個造價出黎(來),無論幾貴,公眾最後只可硬食,與公眾想要用來參考項目是否合乎成本效益的整體估算,根本是兩碼子的事。」@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