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本港有兩宗財經新聞分外觸目:分別是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最新《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整體排名回升2位,位列第5;同一時間,本港5月破產呈請為過去兩年最高,按年升近35%,反映本港不少市民因資產蒸發,部份更墮入資不抵債的黑洞。
我理解在眾多競爭力排行榜中,特區政府特別是財金官員,最重視的正是IMD的競爭力年報,一來是較受注目的國際化評分,涵蓋全球60多個經濟體;而且香港在2019年前都獨佔鰲頭,多年來都一直在三甲位置,2017年香港在IMD競爭力排行榜首,其後兩年只退居第2。
值得留意是IMD的數據蒐集方式,它主要反映之前一年而非即時的狀况。而在2020年起,香港排名一直在下滑,降至第5至第7位之間,去年更是急降至第七。IMD的競爭力調查,經濟表現佔很大比重。去年本港排名跌至第7,一大原因是前年疫情重挫經濟。2023年是本港疫後復常之年,雖然復甦力度不似預期,但始終是由低位回升。IMD競爭力調查反映去年情况,「經濟表現」排名由第36位升至第11,不過近日本港零售消費再度轉弱,單月零售銷售金額跌穿300億水平,再回落到疲情期間新低,可見明年的經濟表現未必能再上層樓。
在IMD排名4大範疇中,本港排名唯一下跌是「政府效率」,由去年第二跌至第三。回看近10年資料,本港「政府效率」排名,截至2021年,一直排第一,IMD年報指出,本港「政府效率」排名下跌,主要是受公共財政、社會框架和制度框架排名下跌所累。當中近年本港公共財政惡化,財赤連連已被IMD說中是本港未來最大隱憂。
至於政治及社會環境惡化,更是全港市民均深有感受。IMD反映社會公平、團結及開放度的「社會框架」評分,由2019年的20位,一度跌至34位,即使最新回升至30位,但跟反修例運動之前相去甚遠。至於反映政府透明度、政策適應力及法治評價等的「制度框架」,同期由第8位跌至12位,走勢持續向下。當中法治制度的惡化,年報提到本港法治指數排名由第17位跌至22位,政府透明度排名由第九跌至第十六,正如上期文章《比「玩完論」更大震撼彈 岑耀信「反撲」力證法治崩壞》中指出,香港作為全球商業和金融中心的角色正取決於法治,一旦制度敗壞將會重挫營商環境。
政府官員對於香港競爭力排名回升相當着緊,自滿之情溢於言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稱數字和事實說明,香港維持自由開放、高效和安全的營商環境、資金和資訊自由流通、人才滙聚。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亦說,這是對特區政府聯同本地以至外來人才和企業,為香港謀發展、拚經濟的亮麗成果的肯定,深受鼓舞。
不過,官員只要肯詳閱IMD年報,會發現「魔鬼在細節」,未有一面倒唱好,包括特別點名香港未完全從疫情中重啟,累計經濟增長大幅落後歐美和中國內地。而且香港近年有跑輸新加坡跡象,新加坡今次不但升至競爭力排名榜首,分項指數全數拋離香港。而反映簽定自由貿易協議數目,香港只有9份,未及新加坡直接或透過東盟所締結的27份,包括「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
銀行落雨收柴經濟陷窮境 5月破產宗數兩年新高
如果說競爭力排名反映的是營商環境的優勝劣敗,那麼香港最新破產宗數反映的,就是面對經營困局之下最差的狀況:資不抵債只有破產收場。
破產管理署公布5月份破產及清盤呈請數據,破產呈請個案升至871宗,屬超過兩年來最高,按月增加逾17%,按年更飆升近 35 %。強制清盤呈請有 61 宗,按年升近 85 %。儘管香港失業率近期仍低企在 3 %左右的全民就業水平,但近期破產呈請個案上升與俗稱「Call Loan」的銀行向客戶催收貸款有關,估計部份貸款人因一時未能還款而申請破產,一旦借貸時未做好風險管理,長時間高息令不少貸款人大失預算。目前破產及公司清盤個案主要以零售及餐飲為主,因疫後經營環境未改善,加上北上消費打擊,令數字仍較去年多。零售管理協會更預測今年零售總銷貨價值將錄得低雙位數跌幅,旅客及本地市場均表現不濟,更形容業界正處於「水深火熱、生意困難」。
面對破產情況惡化,政府官員卻只一味唱好,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在回應破產呈請上升時,僅稱單月個人破產及公司清盤數字時有波動,強調單從個別月份的起跌,不能準確反映香港經濟實況,又搬出一大堆GDP預測、旅遊業恢復數據來說好香港故事。
但這種無視市民及商界眼前困境的表態,其實與官員無視競爭力排名的隱憂是一脈相承:只懂將一個病入膏肓的人「塗脂抹粉」,卻絲毫不理會真正的病情,這種只懂搞化妝術的「暪上騙下」手法,實際除了自己是騙不到任何人,但可悲的是「病人」會因此而返魂乏術。◇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