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緒勒索的困境,可是,一個有自信、對工作能力充滿信心的人,也時常被焦慮感綁架,覺得自己不夠好,因而產生自我懷疑。那麼,自信和自我價值感低落到底有甚麼不一樣?

「自信」與「自我價值」的分別

「自我價值感低落」,那是甚麼意思呢?

曾經有個案這麼問我:「老師,你說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緒勒索……可是,我覺得自己還算有自信,我對我工作的能力蠻有信心的,這樣不算是有自信嗎?這和自我價值感有甚麼不一樣?」

自信,是一種「對自己能力的信心」。由於過去的學習、工作與生活經驗,我們得到了一些客觀的成功與成就,或是有一些解決問題成功的經驗,使得我們慢慢累積一些對自己的理解與信心。

「原來做這類的事情對我很簡單」、「原來我可以做到這樣的事情」……從一些客觀的成就中,我們也對自己的能力有一些主觀的想法與理解,這些,就會慢慢累積成我們對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完成一些事情;這,就是自信。

那甚麼是「自我價值」呢?

「自我價值」,代表對自我的評估,且接納並且尊重自我的態度。也就是說,肯定「自我價值」,指的是:我肯定我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價值」;我相信,我不需要總是得做到甚麼、或證明甚麼,才代表自己是有價值的。

就算我有一些缺點、或是我還做不到甚麼,甚至我有時候會失敗……但我都相信,這些事情,是因為我「沒做好」,而不是「我不好」,只要我好好努力,我相信我可以做得好,而我也不會因為這個失敗,就懷疑自己存在於世界的意義。

也就是說,你願意相信:「我的存在,就是我的價值所在,我並不需要費力去證明甚麼、做到甚麼;我的存在,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也就是:對自己,完全的接納。

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容易陷入情緒勒索的困境中

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容易陷入情緒勒索的困境中。(Shutterstock)
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容易陷入情緒勒索的困境中。(Shutterstock)

當然,我也有遇過許多人,他們雖然擁有客觀的高成就、或大量的成功經驗,但是這些客觀的成功,並沒有構成他們主觀認定自己是「有能力成功」的想法;這些成功經驗,反而成為他們的「應該要達到的標準」。

他們無法肯定自己的能力、享受自己的成果;只能汲汲營營於一次次的成功,希望藉由這些成功,減低自己的焦慮,讓自己感覺到,自己做得「還可以」,以此維持自我人生的意義。

當「客觀的成功」無法被「主觀的理解」接受時,我們真正的「自我肯定」就很難累積、很難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信心;因此,面對考驗,我們時常會感到焦慮。

為了擺脫這個焦慮,我們會更努力的去追求「客觀的成功」、與「外在的肯定評價」,以此作為我們賴以維生的標準;因而,這樣的我們,時常會被外在評價給左右。

如果你有這樣的特質:即使你客觀能力再好,你可能都「不覺得自己很好」,都「覺得還好」;但偏偏,每一次的成功就是你對自己的標準,因此別人時常覺得你「高標準」、「完美主義」,你也發現,你時常被你的焦慮綁架,沒辦法停下來不要求自己。

這樣的你,可能很習慣自我懷疑,也很希望獲得他人肯定,尤其如果那個人,是個「權威」:他可能是你的老師、教授、主管、某行業的專業人士……

如果,他有些要求,而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使用情緒勒索的方式:貶低你的能力、讓你有罪惡感……等,習慣自我懷疑與希望獲得別人肯定的你,可能就會因此忽略你自己的意願,努力去達成他的要求與期望。

或許,撇除焦慮,你也大概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做到一些事情的;但這些「做得到」,成為你認為自己「應該要達到的標準」。

如果你達不到標準、或是不小心失敗了,你就會覺得「自己好糟糕」,認為問題就是出在自己身上;如果你成功了,你可能會跟自己說「應該的」,或認為是因為運氣好、或只是因為「我比較努力」,沒辦法好好肯定做到這些事情的自己。

尤其,當別人的要求,與你的需求、感受牴觸時,為了獲得別人的肯定,你可能會放棄自己的感受、反而迎合對方的需求,只為了對方的一句肯定的評價。

因為對你而言,你的人生中,自己的情緒、感受不是最重要的;能獲得別人的肯定與愛,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你才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即使你知道自己或許是有一定的能力的;但你的自我價值,卻總是取決於「別人是否可以肯定我的能力」,而不是「我能不能重視我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看到這裏,會不會,對於這個過度努力、時常覺得不安、要盡力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自己,覺得心疼呢?

如果可以,好好的心疼自己,也好好的擁抱自己吧!

你能不能愛這樣的自己?能不能對自己說:「嘿,你做得很好,你辛苦了。你就算甚麼都不做,我仍然覺得你是有價值的,我愛這樣的你。」

我愛這樣的自己。這些話,是你面對情緒勒索質疑的勇氣來源。

因此,當你面對情緒勒索者時,如果可以,試著問問自己:「我能不能尊重我的感受?當我不喜歡這件事時,我能不能就拒絕,而不需要擔心、焦慮、恐懼、覺得自己不好或很糟糕?

當別人用『你不答應我的需求,我就會貶低你、或是覺得你不夠好』時,我能不能不接受這樣的威脅,而相信一件很重要的事:只有我自己,可以定義我自己。

當我能夠相信我自己夠好,我就不用總是必須,向這個世界證明甚麼。

我需要證明我夠好嗎?不,我不需要。因為我相信我夠好。」

當你開始練習相信自己「夠好」,存在這個世界有其重要性與價值,重視自己的需求與感受甚於他人,不會常常委屈自己時,那麼,你就有足夠的自我價值感與勇氣,去抵抗情緒勒索的手段。

如何相信自己夠好?

相信自己夠好。(Shutterstock)
相信自己夠好。(Shutterstock)

或許,在看到「相信自己夠好」的文字時,你可能內心閃過:「我知道,但要怎麼做到?我就是做不到這件事。」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我想邀請你,感受一下:「你平常都是怎麼對自己說話呢?」

多半是鼓勵的語言,還是指責、挑剔的語言?

如果你發現,你對自己說的話,時常是挑剔、責怪、指責的語言,那麼,你很難相信自己夠好。

怎麼說呢?請你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個孩子,他身邊的大人,不論是他的父母、老師,總是挑剔他、認為他不夠好,時常嚴厲的責罵他,挑他的毛病。

即使他的外在表現是不錯的,你認為他有沒有自信、覺得自己夠好嗎?

我相信,你應該知道,答案是否定的—

不管這個孩子外在表現再好,他都很難相信自己夠好、難以成為一個有自信的人。他總是會自我懷疑、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夠好。

身邊與我們有關的人,對我們的責備,會對我們的自我價值傷害如此之深。

更何況:如果是你最親近的人,也就是你自己,時常指責、挑剔、責備自己,那對自我價值的傷害,將會是多麼的深?

尤其是:我們總是知道,說甚麼會最讓我們自己在意、最讓我們自己受傷。

而我們會這麼對待自己、對自己說話,很多時候,是將過往童年時大人對我們說的話,包含父母、老師等,學了起來,內化成我們內心的語言。

諷刺的是,我們痛恨他人如此挑剔、指責我們,但我們卻又下意識地認為:「唯有如此嚴厲地對待自己,我們才會進步。」

在這樣語言的「洗腦」下,我們不覺得自己夠好,也不相信自己夠好。

所以,如果你願意開始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對待自己,請你練習辨識自己習慣對自己說的話,是否是一些負面的語言?如果是,請停下內心對自己的挑剔與責備,告訴自己:「我已經努力做得很好了,我不需要這樣挑剔、責備自己,我也能做得很好。」

如此,你開始願意溫柔的對待自己,你才會願意開始相信:「我是夠好的」。(待續)

(網站專文)

(本文摘編自《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寶瓶文化提供)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