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益生菌時需要考慮幾個因素,包括選擇有權威的、能提供正確劑量的有益菌株。

通過食用活微生物來獲得健康益處的觀點還相對較新,尤其是在特定疾病治療方面。根據國際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學協會的說法,益生菌這些有益微生物很少在人體內定殖,但它們「可以生長、代謝並與微生物群落的其它成員相互作用」,從而對我們的健康產生有益的影響。

因此,對於因壓力或使用抗生素而導致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組)受到干擾的人來說,益生菌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益生菌可以在服用過程中增加共生菌或有益菌。微生物群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其它生活在人體內部和表面的微生物。

毫無疑問,益生菌對健康的益處是驚人的,尤其是在腸道疾病方面。新的研究還表明,益生菌可以幫助解決腸道外的感染問題,支持免疫系統,控制不斷上升的膽固醇水平,改善情緒和心理症狀,並減少肥胖。

然而,這些結果導致了消費者的高需求和期望,而這種需求和期望值可能超過了確鑿的研究結果和醫生的建議。在許多情況下,益生菌被濫用和誤解。現行法規將益生菌視為食品而非藥品。這意味著許多產品的有效性或安全性並不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

一些人警告說,我們應該對益生菌是否良性抱有一定程度的懷疑。一些研究發現,益生菌有時甚至會損害健康。益生菌的作用常常被誇大或泛化,這加深了人們的困惑。

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無益益生菌?

益生菌通常作為食品或補充劑出售。它們也天然存在於發酵食品以及水果和蔬菜中。

益生菌的有限藥用歷史至少有一個世紀之久,可以追溯到抗生素被發現之前。1917年,阿爾弗雷德·尼瑟爾(Alfred Nissle)發現,可以從感染嚴重腸道疾病(嚴重血性腹瀉)但沒有出現症狀的人的糞便中分離出一種非致病性大腸桿菌(E. coli)菌株。他利用這種大腸桿菌菌株進行了多項研究,成功治療了患者,並最終將其開發成膠囊產品。

此後的幾十年裏,其它以益生菌為中心的治療方法也獲得科學支持。然而,對於想要改善腸道健康但又不知道自己具體出了甚麼問題的人來說,獲得適合的益生菌可謂是大海撈針。我們對微生物組的了解實在太少了,以至於任何人都無法對特定細菌或任何特定微生物組內部發生的事情做出明確的斷言。

腸胃病學家、作家兼研究員薩賓·哈贊(Sabine Hazan)博士告訴《大紀元時報》,人們對益生菌最大的誤解之一是,益生菌能解決腸道內菌群失調或共生菌與致病菌之間的不平衡。她說,不幸的是,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經研究證明並無益處的產品。

哈贊博士說:「當一種產品沒有通過臨床試驗,沒有顯示出功效時,你就可以把這種細菌作為營養保健品推出市場。」這就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看到所有這些益生菌一個接一個地出現,但答案並不在益生菌中。

對於想要改善腸道健康但又不知道自己具體出了甚麼問題的人來說,獲得適合的益生菌可謂是大海撈針。(Shutterstock)
對於想要改善腸道健康但又不知道自己具體出了甚麼問題的人來說,獲得適合的益生菌可謂是大海撈針。(Shutterstock)

有些益生菌絕不應成為微生物群的一部份

食用哪怕一株細菌都會影響整個微生物群,無論你是否注意到它的益處。哈贊博士表示,如果某種菌株恰好不屬於你的「微生物群特徵」,那麼它可能會引起問題。

她說,「每個人都有一個標誌性的微生物群。」她指出,微生物群對從智力到食物偏好等各個方面都有影響。

「當你開始將整個微生物組全球化,你開始認為來自意大利人群的一種微生物現在應該出現在中國人群中時,你就在改變這個人的微生物組指紋,你可能會改變他們的疾病途徑。」

清除微生物的問題更大。哈贊博士說,越來越多地使用的糞便微生物分析測試可能會產生誤導。她說,甚至連使用這些測試的研究人員都不完全了解測試結果,包括糞便中的微生物在患者體內是活的還是死的。

哈贊博士說:「它欺騙消費者,讓消費者誤以為他們的腸道有問題,而微生物才是問題所在,然後他們開始服用抗生素,抗生素會殺死所有微生物。」

她說,導致疾病的往往是一種微生物的消失,而不是另一種微生物的過度生長。

研究人員尚未能夠開發出健康人類微生物群的標準模型。事實上,儘管技術的發展加快了微生物鑑定的速度,但並不是所有生活在人類體內的微生物都能被鑑定出來。新的微生物不斷被發現。人類結腸中生活著超過40萬億個細菌細胞,其中有數百或數千種不同的物種。

選擇好益生菌就看標籤這6項

儘管如此,在某些情況可能仍然需要使用益生菌。國際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學協會(ISAPP)正在努力教育醫生和患者,使他們了解需要使用益生菌以及其它「生物元」的情況。這個術語包括所有受益於微生物組的物質,如益生元、共生元和後生元。

該非牟利組織參與制定了世界胃腸病學組織(WGO)的益生菌和益生元使用指南。該組織的工作之一是消除誤解,幫助消費者了解何時向醫生諮詢使用益生菌,並解釋如何閱讀標籤挑選好的益生菌。

諮詢公司市場研究(MarketsandMarkets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益生菌市場估計為578億美元,預計到2027年將增長到854億美元。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健康而購買益生菌,ISAPP等組織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教育消費者,讓他們了解在標籤上應注意甚麼,以及如何針對特定病症服用益生菌。

任何在市場上推薦用於健康的益生菌,如「促進消化系統健康」,都應在標籤上註明這6點:

• 儲存信息:據ISAPP稱,有些需要冷藏,但這不會改變其有效性。

• 製造商名稱和聯繫信息:這對於報告罕見的不良事件非常重要。

• 份量:這有助於消費者將劑量與預期效果相匹配。

• 菌落形成單位(CFUs):範圍從1億到500億不等。通常情況下,益生菌在保質期內會出現死亡,因此標籤上標註的通常是產品在有效期內的最低含量。

• 有效期:在該日期之前使用確保產品中含有包裝上所標明的每份含有的菌落形成單位(CFUs)。

• 菌株:應包括屬、種和具體菌株。這將有助於您根據臨床證據研究預期的具體益處。

WGO報告指出,屬、種、亞種和菌株的名稱是科學界公認的。然而,市場上的商品和產品名稱以及菌種名稱並不普遍統一。這就增加了將益處與最有效劑量下的特定菌株聯繫起來的難度。

任何在市場上推薦用於健康的益生菌,如「促進消化系統健康」,都應在標籤上註明6點,圖為姬松茸(岩出101株)®益生菌複合酵素粉。(大紀元資料圖)
任何在市場上推薦用於健康的益生菌,如「促進消化系統健康」,都應在標籤上註明6點,圖為姬松茸(岩出101株)®益生菌複合酵素粉。(大紀元資料圖)

做一個益生菌偵探

益生菌教育聯盟(Alliance for Education on Probiotics)在獲得資助後,整理了一個可搜索的圖表,其中包含成人健康、女性健康、兒科和功能性食品的廣泛類別,消除了一些猜測。在這些類別中,用戶可以篩選特定病症,如腸易激綜合徵(IBS)或情緒障礙,最後會得到一個按字母順序排列的產品列表,其中包括品牌名稱、菌株和劑量等信息。

最重要的是,每種產品都有一個基於臨床證據的指定級別,共有三級。I級是最高級別的證據,表示至少有一項「精心設計」的隨機試驗進行比較。最低的III級反映了「受人尊敬的權威機構基於臨床經驗、描述性研究或專家委員會報告的意見」。

這些評級反映出,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事實上有充份證據表明某種細菌菌株或混合菌株可以改善某種症狀或疾病。有些情況只有一項研究支持,有些情況則有多項研究支持。在許多情況下,尤其是使用益生菌來緩解壓力、焦慮和抑鬱,科學仍然處於新興階段,這意味著它需要重複或更大規模的研究來驗證早期的發現。

對腸易激綜合徵(IBS)進行篩選,得出了26項結果。其中包括一種名為Align的產品的三種變體——膠囊、咀嚼片和特強膠囊,都含有長雙歧桿菌(原嬰兒雙歧桿菌)35,624株。在下拉菜單中列出了劑量信息和菌落形成單位,以及四項研究。

雙歧桿菌具有安全的歷史,與乳酸桿菌一樣是益生菌教育聯盟(Alliance for Education on Probiotics)圖表中常見的菌種。哈贊博士宣揚了增加雙歧桿菌的好處,雙歧桿菌是嬰兒期最早在人類腸道中繁殖的微生物之一,隨著年齡的增長,雙歧桿菌也會逐漸消失。

她說,雖然阿克曼氏菌等流行的新型益生菌受到了廣泛關注,但這一屬尚未證明其有效性。

利用飲食來增強健康微生物

哈贊博士說,我們還可以通過乳酪、酸菜和其它發酵蔬菜等發酵食品來增強腸道微生物。與營養保健品相比,這些食品通常是更安全的選擇。

發酵蔬菜等發酵食品與營養保健品相比通常是更安全的選擇。(Shutterstock)
發酵蔬菜等發酵食品與營養保健品相比通常是更安全的選擇。(Shutterstock)

不過,根據ISAPP的說法,發酵食品不太可能進行健康益處檢測,而且它們可能會通過巴氏殺菌、烘烤或過濾等方式進行加工,以去除活菌。不過,ISAPP在2023年的綜述中強調,發酵食品是一個開始受到更多關注的領域。

要確切了解發酵食品是如何改善宿主健康的,這還是個謎,部份原因是研究帶有活生物體的食品非常複雜。ISAPP提到了一些研究,包括一項對健康人的試驗,這些人在每天食用六份發酵食品10周後,炎症指標有所下降。不過,該組織認為,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認和量化治療效果。

哈贊博士表示,微生物組的生長也離不開多樣化的飲食,包括每天食用不同顏色的水果、蔬菜和全穀物。沙律雖然健康,但每天吃同一種沙律對腸道微生物群來說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

她說:「這絕不是一劑藥就能解決的問題。您可以通過維他命和營養的自然方式恢復健康。」

英文報道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Are the Benefits of Probiotics Overstated? #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