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兩項事實。

1)艾美獎是一年一度美國電視界盛事。獎項項目分得相當仔細,單說劇集,已經分設喜劇類、劇情類、迷你劇類;每一類再設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然後再分最佳導演、最佳編劇之類。一套作品,在同一屆頒獎禮,拿到5、6個獎,等閒事。拿今屆的3大贏家為例,《大熊餐廳》(The Bear)跟《傳媒家族繼承人》(Succession)各自拿了六個獎,《齮齕人生》(Beef)也拿了5個。

2)電視劇《絕命律師》(Better Call Saul)由2015年播到2022年,共6季。作為神作《絕命毒師》(Breaking Bad)的前傳,《絕命律師》的坊間口碑就及不上《絕命毒師》,相差也肯定不遠。《絕命毒師》共贏過16項艾美獎,《絕命律師》也提名過53項。結果,劇集已終極結局,一個獎項也沒有到過手。

你說主創人Vince Gilligan有珠玉在前,對他的期望值會不合理地提高,連累導演、編劇、最佳劇集等獎項不幸落空,尚且有個說法。男主角Bob Odenkirk與女主角Rhea Seehorn演到一絕,6季以來,只有陪跑未試過跑出?也真夠慘情。

作為一個沒有甚麼可能獲獎的花生友,一直採用一種阿Q精神來自我安慰。頒獎禮,說到底也是一個節目一門生意。贏家是否必定技勝一籌?輸家又是否代表技不如人?先不說主觀因素,就說時機,在不同年度參戰,可能已經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舉個例子,《一代宗師》如果及時在2012年年底上到畫,2013年度金像獎,楊千嬅在最佳女主角的對手,便肯定多了章子怡;2014年度金像獎,《盲探》的鄭秀文少了勁敵,是否又會早早已經成為影后?

何況,如何判定好壞?找小數目的德高望重權威私下決定?好像沒有代表性,評審的品味決定一切。由業界投票嗎?便肯定涉及利益衝突。大公司、大老闆會提供大量工作,你有票在手,會不會「畀畀面」?老前輩有感情分,好好先生有友情因素,這些項目跟評審準則無關,被重視卻是人之常情。無限拉闊,全民投票吧,最受歡迎的偶像便肯定必勝。或者,準確一點,是支持者最有熱情、最有動員力的偶像,肯定必勝。問題是,大家心知肚明,最受歡迎從來不代表最佳。

都是一場遊戲。也只好接受勝出可以盡情高興,落敗也不用太過難過。有時,我甚至認為長敗好過勉強贏。最佳例子是奧斯卡上的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由1980年《狂牛》(Raging Bull)開始提名最佳導演,中間出現過《盜亦有道》(GoodFellas)、《紐約風雲》(Gangs of New York)等佳作,也落空,人人也替他不值的時候,到2007年,才憑《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打破悶局。對,在奧斯卡歷史上,馬田史高西斯的代表作,是《無間道風雲》,不是《的士司機》(Taxi Driver),也不是之後面世的《華爾街狼人》(The Wolf of Wall Street)。如果我是馬田史高西斯,會不會情願保住所謂的清白之軀?得到全世界認同自己,曲線反映奧斯卡評審的眼光不濟,更加獨一無二。當然很清楚,不是當事人,才會輕輕鬆鬆說得出類似的風涼話。

你問《絕命律師》的台前幕後,我猜他們也多數正在忿忿不平吧。就算有個未來人告訴他們,30年後,《絕命律師》的認受性遠勝其他對手,當下的失望,總是無法平息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