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覺得一間公司肯投資力捧一支女團,很偉大。
先假設在成員18、22青春無敵的時候組軍,如果沒法一炮而紅,需要花費好幾年才見到成績,再打滾幾年,已到達有人開始談婚論嫁的年紀。就算人人事業心為重,戰鬥力驚人,但你看電視台的小生紅出來,動不動站在一線10幾20年,而花旦的輪換頻率明顯高得多,要女星在沒有新鮮感的情況下,頂得住不斷湧出的新人挑戰,難度明顯高得多。換句話說,付出多多,收成期短短,純計數的話,很不划算。
還未計不可預測的人為因素。要幾個大男孩在亦敵亦友的狀態下長期團結一致,已經不太可能,你看古今中外幾多支樂隊只能共富貴不能共患難?還想幾個小女孩不會互相猜忌互相爭寵互相攻擊?親生姊妹尚且避不開暗中比較,要本來素未謀面的陌生人被選中組隊後友誼永固,不是不可能,在若干年後一把年紀回看舊事,會笑笑自己曾經很幼稚的時候吧。
狹窄地單看香港樂壇的歷史。太遠古例如《四朵金花》或《筷子姊妹花》不作討論的話,由80年代計起,由劉文娟及李敏兩位中大女生組成的《夢劇院》,曾經引起一股小熱潮,衍生出《Echo》與《Face To Face》。《夢劇院》與《Echo》皆滅於成員貌合神離,《Face To Face》則碰上不幸意外無疾而終。整個90年代,《香港女團》可以稱得上真空,有代表性的,接近零。當英國的《Spice Girls》橫行全世界,美國也來了一隊《Destiny’s Child》,日本有《Speed》,有《Morning娘》之類,香港要等到千禧年後,橫空出世一隊大紅大紫的《Twins》,才不讓後來日本的《AKB48》,與南韓的少女時代或《Wonder Girls》等專美。
《Twins》是奇蹟。高峰時的受歡迎程度前無古人,中間經歷過無數波折,兩人也從未拆夥、從未反目,感情深厚到,在成軍20年後,還可以繼續開演唱會;又有市場讓她們開到演唱會。緊隨《Twins》步伐的模仿者,甚麼《3T》、《2R》,幾乎全部曇花一現,比較像樣的《Cookies》,由9位成員轉眼斬剩4位,很快也是草草收場分道揚鑣,可見在香港娛樂事業生態下,要運作及經營一支女團,難度有多高。
10年前、8年前,曾經出現過一次小陽春,在「𡃁模寫真」盛行的風氣之下,有過像《Super Girls》等幾支女團誕生。有點似拉雜成軍。要等到電視台搞《造星選秀節目》,捧紅了《MIRROR》,再借勢帶出《COLLAR》,女團熱潮才一下子真真正正爆出來。誇張到一個地步,除了大公司選拔參賽者,被放棄的也熱血地自行組隊以小戰大,細台做出成績,大台又照跟,搞到用自己名字發展的歌手好像很輸蝕,找多幾個志同道合加個團名墊底,才事半功倍。果然,最新的一支女團,成員竟然包括已單飛出道了好幾年的半資深歌手,加上早早在影視界別打響名堂的超級新人,聞所未聞。換了在以前,無法想像唱片公司會把楊采妮或張栢芝夾其他人組個女團出來,因為太浪費。
或者,把女團當成一場殘忍淘汰賽,才是高層們、老闆們的心意?千裏選9、9裏選4、4裏最後就算只有一個鄧麗欣,也足夠?像《Destiny's Child》,也只成全了《Destiny's Child》Beyonce。◇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