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討論「移民垃圾」,專欄文章足有5篇,上一篇亦有小結:只要有人認為「移民垃圾」這個概念不能存在的話,相信再多的討論也沒有任何意義。

重回探討「融入」因素的旅途:我已探討了留德時間和「深度」之間的關係,並分析了德國政府縮短入籍所需年期的措施和背後的理據。

但有一個因素我還沒有談及——婚姻。

對大部份在德外國人來說,通常需要8年的居留年期(執筆一刻,草案仍未成為法律),才能申請成為德國公民。然而,如果你有一個德國婚姻伴侶,這個要求居留時間可以大幅縮短至3年!雖然其它入籍條件仍需要符合,但這個年期的縮減,幅度之大,直頭就是砍掉了一大半!

我們不禁會問,為何與德國人結婚,會有這樣的入籍年期「大優惠」?

婚姻的緊密交流

首先,不論哪個國籍也好,世界各國的文化都認為「締結婚盟」是一個極為親密的關係確認,也是一個重要而緊密的社會契約。

《禮記》有云:「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以傳統角度來講,二人結合是兩個大家庭的交叉點。雖然現代人未必會有這種「家庭結合」的想法,但婚姻對於兩個人的生活的重要性卻不會因此下降。

德文「婚姻」稱為Ehe,詞源就是「上帝律法的契約」,而「婚禮」則稱為Hochzeit,意思是「最高的慶典」。二人結婚,對於雙方都是永久而重要的承諾,它不僅是家庭事務的第一個基礎,官方事務和稅務上的重要身份,從感情的角度來講,也涵蓋了一段終生的浪漫關係和相關的社交活動。

德國生活的重疊

當你與一名德國人結婚,你的生活將與他或她有很大的重疊。用融入的角度來看,這種日常親密的交流,無疑就是「逼迫」自己,投入對方的「德式生活」中,自然會加快你融入德國社會的速度。

作為妻子或丈夫,或多或少,你會跟伴侶的家人有相處及溝通的機會(或可說是責任);你亦會跟伴侶進行不同的休閒活動,例如一起煮食、出遊、與共同朋友在形形式式的社交場合碰面。

這些因伴侶而獲得的交流的機會,都是一扇用於「理解異鄉人事,難能可貴的窗口」。

德國女朋友的「功用」

以我自己為例,即使在2016年與我的德國妻子正式結婚之前,僅僅作為男女朋友的關係的歲月裏,她就已經讓我比其他沒有德國伴侶的外國人,更快地認識德國。

例如:大學時期,我曾在香港向她介紹了我的朋友,讓她有機會跟本土香港人交流;自然而然,我來到德國後,她也抓緊所有機會,向我介紹了她的朋友,無論是室友、學習夥伴、舊同學,或是鄰居,在來德初期來講,都是我少數難得直接跟德國人交流的機會。

畢竟在大學校園,修讀的國際學位,第一年的教學媒介是英語,而身邊多是國際生,不主動尋找德國人交流,就只能靠每星期的德語課堂接觸德文老師,或是在一兩個學校舉辦的活動裏面,有機會和德國同學搭上幾句。

當時只要與身邊的同學略作比較,就發現有3個「認識德國」的層次:單獨居住的人、跟德國人同住分房宿舍(德文簡稱WG)的人,和有德國伴侶的人。有幸能夠通過自己的另一半理解德國,實是美事!

德國妻子的「功用」

結婚之後,我在她的德國家庭中,也找到了一個新的位置:我成為了一個來自香港的女婿,妹夫,舅父…新的家庭,不但沒有給我半點融入的壓力,反而我會更希望在家庭裏面,表現出成為他們之間一份子的決心。可幸的是,家中每一個成員都感受得到我的努力,每次達成一個「小成就」,例如成功考取釣魚牌照,取得德文教師資格,甚至是在拼字遊戲中,擊敗擁有學術背景的親人,他們都會輕嘆一聲,「你比我們更像德國人了」!沒有這些交流和關係,我的融入之路,肯定也不會走得如此遠!

要取盡「優惠」嗎?

「看來我也要不惜一切,娶一個德國老婆/嫁一個德國老公!」我估計沒有人會在看過這篇專欄文章後,得出如此結論吧?我們不是要把入籍條件逆向計算,變成「攻略」,過關斬將,務求讓自己儘快取得護照,而是要理解條件提出的動機!◇

註:感謝《大紀元時報》授權轉載本文到:
http://www.stegermatt.de/blog-epochtimes-integration-score8/ 

有意見?對某個德國主題特別感興趣?歡迎聯絡作者:mailto:steger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