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及一首記念魯迅的詩。「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同樣,作為比喻,融入德國的程度,與身在德國的時間雖然有關,但絕對不成線性比例。
「生死」的分別
詩中的「死亡」和「活著」具有兩層意義。首先的意思,是人體生理上的生與死;但用文化的層次來講,則是精神上的存在與遺忘,即一個人的思想和價值對他人的影響。只要一個人死後的思想仍能影響後世,或建立到未來發展的基石,那麼其價值可說遠遠超過一個活著,卻對社會毫無貢獻的人。
身體與精神的融入
同樣道理,我們也可以說「有的人本已來德,他還在家鄉;」融入德國,同樣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
首先,是肉體的地理存在,即自己身處於德國的國土之內。對於有意移民的人,這自然是基礎的要求,不在德國生活的話,何來融入?然而,雖然身處德國是移民的初步必要條件,但並不意味著身處德國就能自動地融入,因為融入有其文化深度!
反思融入課程的功效
德國政府為了鼓勵融入,為外國人設立融入課程,參加之後,要入籍,均可縮短一年留德年期要求。參加課程,意味著移居德國者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學習德語和認識德國文化,能夠有付出,自然就是一個「深度」的指標。
當然,課程學到的理論,與實際生活中的實踐可能會有所差異,但不論如何,起碼有了基本的認知,融入的程度就會相對提高。
語言:融入的催化劑
語言不僅是一個獨立的技能,而是一個全面的融入催化劑!如你能夠擁有高水平的德語,意味著你能更順利地在工作的時候,與德國同事交流;收到政府的公函,你不會一面傍徨,而能夠確實理解所要採取的行動;在社交場合,能夠與德國人用他們的母語交流,少了一層語言隔膜,交流自然更加深入。
遇上問題,我解難能力或許不比其他人強,但由於我懂德文,有什麼問題,網上用德文搜尋的話,自然會找到很多直接的結果。
我常打比喻,學好德文,就好像多了一雙耳朵、一雙眼睛,漫步走過街道,聽到路人的對話,眼光掃過不同的路牌、廣告,也會不自覺吸收了大量的資訊,相比完全不諳德語的外國人,可以說是「躺着也能融入」!
這一切都是不證自明的道理,也是我強調語言是融入德國生活的最重要基礎,沒有之一!
義工與非牟利組織
為何移民局會考慮你的社會參與,而有可能會縮短你的留德年期,讓你6年就可以入籍?在德國,參與義工或加入非牟利組織不僅是直接回饋社會的方式,讓德國人感受到你的付出,更是證明自己有能力與當地社區建立深厚聯繫。
我記得加入奧芬堡義工消防隊的時光,確實令我大開眼界,不但從消防的技術角度理解德國,也有機會和其他德國人共同在災場緊密合作,這種交流實在是極其寶貴!
我鼓勵來德港人,不要用「更快攞護照」的角度來看做義工,而是確確實實認識不同範疇的德國人,跟他們真誠直接地交流。如果可以做到,就自然可以提高融入的分數了!
婚姻也代表融入?
透過婚姻與德國人建立緊密的伴侶關係,也可以提升融入的深度?從德國政府對有德國伴侶的外國人,只要求3年留德年期便可申請入籍的「賣大包」政策便可得知。
留待下一篇專欄文章,再跟大家分享「結婚融入」的點滴和看待這些「優惠」的正確心態!◇
註:感謝《大紀元時報》授權轉載本文到:
http://www.stegermatt.de/blog-epochtimes-integration-score7/
有意見?對某個德國主題特別感興趣?歡迎聯絡作者:
mailto:stegermatt@stegermatt.de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