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周前,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他的 X(之前為 Twitter)上發布了一張圖表,比較了美國CPI同比通脹率與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情況。這張圖表吸引了許多關注,也招致了許多批評。其中相當一部份負面評論來自學者。

薩默斯先生在該領域德高望重,圈內人對他的期望確實很高。有人批評他發布技術圖表,然後根據簡單而幼稚的比較對未來進行過多的爭論,這從任何學術標準的角度來看,都是不可接受的。

沒有人會相信薩默斯先生不會進行任何複雜的分析。然而,社交媒體就是社交媒體,報紙專欄就是報紙專欄,學術期刊文章就是學術期刊文章。我們都知道這些是完全不同的。

沒有人會指望一些尖端科技的高深方程式會出現在《華盛頓郵報》上,這種內容也不適合出現在X的推文中。如果認為專家在任何非正式的平台上討論這類嚴肅的話題是不恰當的話,這麼說也是不公平的。

在5個月前(也就是在4月13日的文章中),我也在這裏發布了完全相同的圖表。這並不意味著我不知道如何建立和解決複雜的宏觀經濟模型。平庸的學者往往過於關注學術技術問題,並傾向於以同樣的方式評判他人。

學術圈充滿教條主義。在包括經濟學在內的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們往往會批評其他陣營的不同方法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批評往往不能提高學術地位,只有建設性的研究才算數。

沒有兩個歷史時期是完全相同的。要求兩個歷史時期在所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是不公平的。然而,現在與20世紀70年代(以及20世紀40年代和1910年代)之間的相似之處並不只是一兩個方面。在相似通脹的背後,是兩個轟轟烈烈的10年(2010 年代和 1960 年代);事實上,最近一次的時間甚至更長(連續衰退之間相隔11年)。更重要的是,在超寬鬆的貨幣政策下,通脹最初被認為是不存在的,但「突然就出來了」。

雖然不同的供應衝擊導致了通貨膨脹(石油危機和COVID-19期間,兩個時代都發生了戰爭),但貨幣寬鬆是共同的背景。由此判斷,這兩個事件的相似性不可能是「純粹的技術圖表」,也不可能只是沒有任何原因的巧合。

科學主張源於觀察。在社交媒體或報紙專欄中提出並不意味著必須在同一平台上證明,也不意味著任何更高的學術標準都無法驗證這一主張。

人類一再犯下類似的錯誤。由於人性中根深蒂固的相似性,社會科學中具備了許多共同點。按照這一思路,儘管教條主義者仍在不停地批評,但看到歷史上的相似之處應該不會太令人驚訝。

本文編譯自「1970s Is Not an Unexplainable Coincidence」,原文刊載在英文大紀元◇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