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黃曆七月,全港各區都瀰漫著香火的味道,從街頭燒衣到大型祭祀活動,出演神功戲、派發平安米等,是香港民俗活動的一大特色。「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於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位於新界東北的虎地㘭村(又名「虎地坳」),自1967年以來舉辦第一屆盂蘭勝會後,至今已進行至第57屆,其梧桐河祭幽、超渡畜牲道儀式,為當區的一大特色。隨著城市發展,長者逝去,後輩甘願出錢出力,延續傳統習俗,實屬難得。

整個黃曆七月,全港各區的盂蘭祭祀活動約有百個,當中潮屬人士舉辦的盂蘭勝會今年有56個。三年疫情對本地民俗活動影響甚大,不少團體縮減規模,或者儀式簡化。歷經三年疫情儀式簡化,虎地坳盂蘭勝會今年恢復如常。但原本計劃8月31日至9月2日的祭祀活動,因颱風「蘇拉」襲港,推遲至9月3日緊湊進行一系列儀式,如梧桐河祭幽、超渡畜牲道及送聖儀式都集中在同日進行。

上水虎地坳盂蘭勝會期間,村民在梧桐河進行祭幽。(黃志強提供)
上水虎地坳盂蘭勝會期間,村民在梧桐河進行祭幽。(黃志強提供)

梧桐河亡者與盂蘭勝會的起源

虎地坳村坐落於雙魚河及梧桐河交界,背靠虎地坳山,靠近連結深港兩地的文錦渡口岸。村民Dee哥表示,據長輩描述,1960年代的村民多從事養魚、畜牧和農耕工作,每逢打風下雨,虎地坳就會變成澤國,損失慘重。梧桐河上時常現浮屍,懷疑是一些逃港者的屍體,還有一班青少年喜歡到梧桐河游水,經常遇溺死亡,有村民在河面見到鬼影幢幢,這些事件都讓村民感到不快。

上水虎地坳盂蘭勝會期間,村民在梧桐河進行祭幽。資料圖片。(虎地坳村文化復育計劃網頁)
上水虎地坳盂蘭勝會期間,村民在梧桐河進行祭幽。資料圖片。(虎地坳村文化復育計劃網頁)

2023年上水虎地坳盂蘭勝會期間,村民在梧桐河進行祭幽。(黃志強提供)
2023年上水虎地坳盂蘭勝會期間,村民在梧桐河進行祭幽。(黃志強提供)

1966年的一個晚上,幾位村民閒談之間提議拜「好兄弟」(亦即孤魂野鬼),藉以紀念和安撫在梧桐河不幸因溺死亡的青年,或於偷渡潮期間逃亡不果的往生者靈魂,從而保佑該村每年風調雨順,合境平安。這一提議得到來自潮州潮陽縣、惠來縣、普寧縣等地的村民響應,有11人捐錢,每人捐贈200港元,就成為了第一屆盂蘭勝會的經費。因此,虎地坳村的第一屆盂蘭勝會於1967年舉行。

村民方通合提出邀請呂祖仙師坐鎮,再請土地神庇護。自此以後,呂祖仙師就成了虎地坳村的重要神明。1969年,德陽堂呂祖仙師廟落成。村民透過筊杯的方式詢問呂祖仙師,確定了黃曆七月十七日為打醮日,十八日為燒衣日,在呂祖廟兩旁的空地舉行,設壇誦經、供奉神明、上演潮州戲和燒衣紙。祭祀結束後,還會籌備酒席和競投福品等,為下一年的盂蘭節籌備經費。為開源節流,昔日的村民親自斬竹搭棚、煮齋菜,每年的盂蘭節都是村中的大日子。

虎地坳村的呂祖廟。(黃志強提供)
虎地坳村的呂祖廟。(黃志強提供)

盂蘭理事會副主席廖志協表示,在2000年前,盂蘭節由紅橋新村天后廟的師姑主持,舉行佛教儀式。2000年後,江有財道長成為虎地坳呂祖廟壇主,負責決定和打點一切與祭祀有關事務,並開始以道教型式主持盂蘭勝會。

自2000年起,虎地坳盂蘭以道教形式進行。圖為今年在虎地坳村呂祖廟進行的儀式。(黃志強提供)
自2000年起,虎地坳盂蘭以道教形式進行。圖為今年在虎地坳村呂祖廟進行的儀式。(黃志強提供)

上水屠房落成 新壇主設新規祭祀畜生道

2000年起,由於主持儀式的壇主更替,虎地坳村的盂蘭勝會的習俗有了不少變化,並隨著周邊環境的改變而增設了新儀式。

1997年2月動工的上水屠房,是一座位於香港新界東上水的屠宰場,於2000年1月竣工,佔地5.8公頃,總建築樓面面積達66,940平方米,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屠房之一。同年,梧桐河盆地治河工程峻工。

在新壇主的主持下,虎地坳村的盂蘭勝會開始舉行盂蘭巡遊、祭橋(拜河),並到訪上水屠房祭畜生道。

佛教有說法是眾生由於過去世(指現在世之前的各世)所造的善業、惡業,產生六種不同的生命生存狀態,有:天人、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稱為「六道」,此六者都是三界內眾生輪迴轉生的道途。佛家認為眾生未能修煉出三界,或生命未滅盡之前,始終在六道中輾轉生死,這就是「六道輪迴」之說。對於「畜生道」的說法是,人在生前,心生了見不得人的壞念,作了虧心事,虧欠了別人,就種下業因,死後即墜畜生界,轉生畜生還債。

2023年虎地坳盂蘭梧桐河祭幽。(黃志強提供)
2023年虎地坳盂蘭梧桐河祭幽。(黃志強提供)

虎地坳村民自2000年起,在開壇後的第二日,帶著代表神明的香爐、芽菜和豆腐等祭祀用品,持旗幟由呂祖廟朝花海魚塘方向巡遊,並走到梧桐河的小橋上超幽施食,以祭曾於此河喪生的孤魂,再巡遊到上水屠房門前超薦畜生道,成為當地獨有的盂蘭習俗。

2023年虎地坳盂蘭巡遊儀式。(黃志強提供)
2023年虎地坳盂蘭巡遊儀式。(黃志強提供)

虎地坳後山天然化寶爐 直立形式「化大士」

廖志協提到,虎地坳村是一條非原居民村落,有來自客家、潮州、本地的居民,為了尊敬不同族群,理事會在2015年起決定按照不同習俗的大士王來舉辦盂蘭,以四年一「大醮」的周期進行,大士王分為紅面(客家式)、藍面(潮州式)、白面(本地/東莞式)和青面(鶴佬/福建式)。最大型的活動是2019年,村民籌備了四大士王同堂展出,主祭的款式為紅面客家式,高約7米,其它三款為展示作用,約3至4米高。今年的潮州式藍面紙紮大士王高達7.2米,十分壯觀。

2019年虎地坳盂蘭四大士王同堂展出。(虎地坳村文化復育計劃網頁)
2019年虎地坳盂蘭四大士王同堂展出。(虎地坳村文化復育計劃網頁)

2023年虎地坳盂蘭期間,眾人遷移大士王到虎地坳的後山,進行送聖儀式。(黃志強提供)
2023年虎地坳盂蘭期間,眾人遷移大士王到虎地坳的後山,進行送聖儀式。(黃志強提供)

2023年虎地坳盂蘭期間,眾人遷移大士王到虎地坳的後山,進行送聖儀式。(黃志強提供)
2023年虎地坳盂蘭期間,眾人遷移大士王到虎地坳的後山,進行送聖儀式。(黃志強提供)

虎地坳後山是天然的化寶爐,大士王以直立式姿態焚化。(黃志強提供)
虎地坳後山是天然的化寶爐,大士王以直立式姿態焚化。(黃志強提供)

「化大士」即為恭送大士王帶同孤魂離開人間,焚化的過程也有講究。廖志協表示,如焚化時大士王斷頭或者分身,都是不吉利的,虎地坳村特別邀請資深紮作師傅冒卓祺為大士王的內部紮好特別的骨架,方便以直立式姿態焚化。在虎地坳的後山也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焚化大士王的場地是一個天然化寶爐,源於該處曾於上世紀被開闢製磚和建造抽水站,留下山窟,成為如今的模樣。

虎地坳後山是天然的化寶爐,大士王以直立式姿態焚化。(黃志強提供)
虎地坳後山是天然的化寶爐,大士王以直立式姿態焚化。(黃志強提供)

*********

虎地坳村的盂蘭勝會成為凝聚村民的重要活動,但三年的疫情對於虎地坳盂蘭會在經濟方面有不少打擊。自2019年起停辦酒席、競投活動,對活動籌款造成阻礙,隨著長者逝去,年輕一輩的會員移民等等因素,還有面對村落即將收地的現實,廖志協對於盂蘭活動的延續感到憂心,他感慨地說:「能夠做一日是一日,盡我們所能,問心無愧就可以了!」◇

虎地坳村的盂蘭勝會成為凝聚村民的重要活動。(黃志強提供)
虎地坳村的盂蘭勝會成為凝聚村民的重要活動。(黃志強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