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小彬有白天尿失禁、晚上尿床的現象,每天早晚都包著尿布,到學校上課也因此被同學霸凌、嘲笑,逐漸產生自卑的心態,所以他經常不想去上學。

後來家長帶他到醫院泌尿科進行檢查,醫師通過「小便日記」和藥物治療,持續半年之後,小彬尿床、尿失禁的狀況已經改善,終於找回乾爽自在的人生。

尿床的定義和3個成因

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醫師楊緒棣說,尿床是兒童很常見的症狀,臨床統計顯示,大約7%的小學生、1.5%的初中生、1%的成人有尿床的困擾。

每年的5月30日為「世界尿床日」,世界兒童尿失禁協會對尿床的定義為:5歲以上的幼童,夜間無法經意識控制而漏尿,而「夜間多
尿」、「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大腦覺醒中樞異常」是3個容易造成尿床的原因。

尿液量相當一天飲水量

楊緒棣提出,孩童在成長過程中,泌尿神經系統會逐漸地發育成熟,如果泌尿神經系統未完全發育,大腦與膀胱的連接就容易失誤而造成尿床,且男生好發率為女生的2倍。

此外,飲水量、飲水時間是造成夜間遺尿的主因之一,每位孩童依照體重有不同的尿液製造量,而尿液製造量大約等於孩童一天的飲水量。

以正常標準來說,體重每1公斤需要排出30~40毫升的尿液,因此30公斤的孩童,一天的尿液製造量需要達到900~1,200毫升,飲水量也需要控制在此範圍內,才能避免因飲水過量而造成尿床。

尿床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楊緒棣表示,大部份的孩童從6歲開始參與社交活動、建立人際關係,因此尿床的黃金治療期在6歲,家長帶孩童前往看診之前,可以先通過「小便日記」,記錄2天孩童喝水、排尿的時間和量,以及排尿狀況,藉此讓醫師推估尿液製造量,以及膀胱功能是否正常。

看診時再安排非侵入性的尿流速和膀胱餘尿檢查,以了解排尿狀況,經由上述檢查將尿床分為「單一症狀尿床」或「非單一症狀尿床」。單一症狀尿床會先以行為治療約束孩童的飲食、生活習慣,如果治療無效,再使用抗利尿激素或抗乙烯膽鹼藥物治療,治療成效將近90%;而非單一症狀尿床則可能伴隨泌尿道感染、便秘、打鼾等症狀,需要長期觀察,再依症狀採用藥物或手術治療。

切勿忽視尿床的症狀

楊緒棣強調,尿床是不可忽視的症狀,尤其是每周尿床4次以上、有日間尿失禁,或是成長到初中還在尿床者,務必儘速就醫接受適當的治療。

另外,要減少孩童尿床的次數,家長應該依照孩童的體重控制飲水量,睡前2小時不要喝水,並以鼓勵代替責罵,讓孩童保有健全的心理,以提高治療的成效。◇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