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尿床會不會好?到底需不需要治療?這是許多父母心中的疑問。醫生表示,家長應重視準學齡兒童(6〜7歲)尿床的問題,因為尿床可能會影響孩子社交,心理狀態,甚至是學習效果。

造成夜間尿床的主要三種原因

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理事長楊緒棣說,尿床又稱為夜間遺尿症,即在睡眠期間膀胱發生無意識排尿。臨床上認為造成夜間尿床的主要原因可分為以下3種。

夜間多尿症

睡眠時大腦中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得夜間尿液產生量過多。

膀胱過度活動

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導致尿急,頻尿,夜尿或急迫性尿失禁。

大腦覺醒中樞異常

一般人夜晚膀胱漲尿時,會刺激大腦讓人產生尿意而排尿,若大腦感覺不到尿意,脊髓的反射中樞會自行決定排尿,形成尿床。

國際與台灣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約有5%〜10%的學齡兒童受此疾病影響,其中男生尿床的比例較高,大約是女生的1.5〜2倍。若不分性別,則每100位5歲的兒童中就有15〜20位有尿床現象。

孩子尿床需要治療嗎?

楊緒棣表示,有許多家長對於尿床的概念仍停留在「自己會好,無需治療」的錯誤觀念,因此許多孩子出現夜間尿床症狀時,害怕被家長責備或同儕取笑而不敢說出口,尿床的陰影造成孩童心理的創傷與自卑。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泌尿科主任王大民提出,曾經有一名六年級孩童,在繳交畢業旅行通知單之前來就診,經詢問後發現,12歲的他,每周仍有3~4次的尿床狀況,而且此狀況已經超過6個月以上,導致這名孩童自信心不足,心靈受到創傷,提不起勇氣繳交參加畢業旅行回條,害怕外宿夜尿被同儕取笑。後來,他在接受「口服抗利尿激素類藥物」治療之下,夜間尿床的症狀獲得改善,開心地參加了人生第一次的畢業旅行。

夜間遺尿症的治療方式

王大民表示,依據台灣小兒夜間遺尿症專家建議之治療流程,通過完整治療尿床治癒率可達90%。如同上述患者確診為「夜間多尿症」時,會先以行為治療,例如:導正孩童不恰當的喝水習慣與培養規律性解尿習慣,並規範孩童於睡前2小時少喝水;如果行為治療沒有改善夜間尿床的問題,則可考慮採用鬧鈴治療或藥物治療,所謂鬧鈴治療是於身上配戴特殊裝置,當裝置偵測到有尿液滴出時,以鬧鈴的方式喚醒孩童。雖然研究顯示尿床鬧鈴成效佳、復發率低,但其聲響也會間接影響家人的夜間睡眠品質,若治療動機不強時,會難以持之以恆,降低治療效果。

如果上述的治療方式無法有效改善尿床症狀時,依據國際間的臨床指引與台灣的專家共識建議,第一線推薦治療藥物是睡前服用「口服抗利尿激素類藥物」。研究證實,抗利尿激素類藥物能有效改善尿床的症狀,而且藉由抗利尿激素類藥物之作用能減少夜間的尿液製造,降低孩童尿床的發生機會。

楊緒棣補充說明,當孩子發生持續性尿床時,家長應先觀察孩子在白天與夜間睡眠時的排尿狀況,就醫前應完成「排尿日誌(小便日記)」,記錄孩子喝水時間、排尿的時間與排尿量,幫助醫生初步評估孩童尿床的可能原因。當超過6歲的孩子仍持續出現每個月2次在夜間尿床,症狀連續3個月以上時,應儘早至兒童泌尿科或兒童腎臟科就診,積極接受完整治療。

正視尿床症狀 幫助孩子擺脫心理創傷

楊緒棣與王大民在此呼籲家長,尿床不是孩子的錯!如果孩子在小學就學前仍有尿床的困擾,應積極就醫,及早至正確的科別治療,找出病因,根治尿床,千萬別因孩子尿床而斥責孩子或不耐煩,這樣會對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進而影響學習。此外,家長一定要正視孩子尿床的問題,積極與醫生討論治療方式,才能使孩子尿床的症狀獲得有效改善。 ◇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