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乃生命之源,萬事萬物離不開水的滋養。香港並不是一個水資源充沛的地方,水塘儲水、挖掘井水、海水化淡,多年來人們一直尋求著不同的方案解決用水問題。港英政府時期曾有免費供水的日子,人們亦一起捱過多次水荒,當中如何應對?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策劃的「水展」近日拉開序幕,透過圖文聲畫述說港人與「水」千絲萬縷的關係。
去年的「米展」獲得好評,CACHe今年繼續舉辦「水展」,回顧本港「水」的歷史。今年因疫情關係,現場展覽活動時間推遲,但策展團隊在實體展覽前已做了一系列的網上展覽和專家互動直播,三位策展人——劉天佑(Willis)、陳穎欣(Grace)、林若雁(Natalie)為此展覽付出了不少心血。如今為期一個月的展覽在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拉開序幕,從「水」看本港歷史點滴。
全球首個海上水塘
水塘的作用是儲存雨水,每年5月至9月的雨季為收集雨水的最佳時機。在山谷中興建水塘是常見的做法,海上興建水塘則為一項新的嘗試。
1959年,港英政府表示由於人口增長速度超乎預期,水荒問題仍存在,為此開展兩項研究,一是於海上興建水塘,二是使用美國最新的海水蒸餾技術。由於後者價格高昂,於是選擇在大埔船灣海興建水塘,試用可令海水不會滲漏的築堤壩技術,把海灣用堤壩攔起,將海水抽出,然後注入淡水。船灣淡水湖於1973年建成,約1,200公頃,存水量為2.3億立方米,僅次於西貢萬宜水庫,是全港第二大水塘。
船灣淡水湖有多方面的功能,除了收集及儲存八仙嶺山脈上的降雨外,亦可用作儲存城門水塘溢出的存水。在輸水方面,食水從船灣淡水湖大美督抽水站,輸往沙田濾水廠過濾,再經由位於獅子山隧道的水管運送到九龍,再輸送到香港島。
水錶繳交水費
俗語有言「山主人丁水管財」,在粵語中,「水」與「財」總是離不開。「付款」稱為「磅水」,「退款」叫「回水」,「有錢」形容作「疊水」,「騙錢」為「昆水」。
「收水費」這一動作,實際上是近一百年來的產物,在本港供水網絡落成初期,居民可以享用免費供水,由水錶負責計算用水量的收費模式是後期從英國引進的。
根據長春社的研究,1860年港英政府興建港島薄扶林水塘時,亦同步建立由水塘輸送食水至維多利亞城的供水網絡。當時的水管接駁到城市後,會供水至街道上的水龍頭,除了滅火和清潔之用外,居民亦可從街喉免費得到食水,更有住戶直接接駁水管至店舖或屋內享用免費食水(主要是華籍紳商或歐籍居民),政府則由每季差餉租項中抽取2%作為水務徵費。
1895年香港開始在九龍區實施兩種制度的供水模式:維多利亞城內所有樓宇可獲水管直接供水入屋,如該單位為商業用途則需安裝水錶;維多利亞城外的樓宇不設供水入屋,居民用水須到街喉取水,而歐籍居民則可申請水錶供水入屋。
在1902年,英國工程師查維克提出改善供水的方案,其中一項是設立供水收費系統,新法規隨後正式通過,在全港推行安裝水錶,實施按量收費。
在今次展覽中,參觀者可以透過展品了解到水錶款式的演變,包括指針和字輪款式、計數方式變化、戶外與室內水錶的差異等。
水荒下的生活百態
香港曾經歷兩次最嚴重的水荒,分別在1929年和1963年。發生於1929年的水荒長達11個月,當時1月至4月間的降雨量只有90毫米,極為稀少,在當時香港島及九龍人口已超過60萬,最困難期間要施行「七級制水」,收緊街喉供水時間,每日只供水四小時,對居民而言苦不堪言。
「水展」策展人之一的陳穎欣介紹,在1929年期間,港英政府曾經想方設法「求水」,曾經嘗試「人造雨」,參考非洲經驗於空中噴撒高嶺土,但最終因成效甚微而且成本極高而放棄。當時還通過緊急條例徵用所有船隻,試圖從中國大陸或東南亞運水來港;又要求九廣鐵路建造20卡運水火車,由新界運載食水至九龍。
另一次水荒在1963年,此時的「制水」比過去更為收緊,最嚴峻的時候每四天才供水一次,每次供水四小時。每家每戶都會到街喉前排隊輪水,用火水鐵桶盛載。
另一次水荒在1963年,此時的「制水」比過去更為收緊,最嚴峻的時候每四天才供水一次,每次供水四小時。每家每戶都會到街喉前排隊輪水,用火水鐵桶盛載。
火水鐵桶成為當時的熱門生活用品,有商家因場地所限,存貨不便,於是想出新奇的銷售方式,讓客人參與水桶的搬運和製作。在客人購買水桶時,得到的是一塊白鐵和一張單據,上註明所需水桶類別,客人需要持票交予工人將其軋成桶型,再轉交給第二個工人焊上底鐵,最後才收到桶蓋。客人全程參與水桶的製作,也成為銷售模式中的奇特景象。
面對水荒,居民們也想盡辦法在生活上節約用水。例如各界呼籲不要穿白色衫,減少出汗與弄髒的機會,減省換洗衣服的需要。政府部門可以不穿西服上班、學校的學生不限制穿校服,當時有學校改良校服,重新設計款式、用料、布量,而布料方面也改成較為薄身的「的確涼」。
具有95年歷史的公共浴室
在陳穎欣導賞「水展」時,她打趣地說,還有一個超大型展品在展館附近,無法移入館內,歡迎自行前往參觀。原來,這個大型「展品」為第二街公共浴室,位於第二街與西邊街交界,成為永久浴室以來已有95年歷史。若連同臨時浴室歲月計算,應該有117年歷史了。
在1903年,西營盤曾經爆發鼠疫,政府與華人鄉紳前往視察環境,發現衛生環境非常惡劣,遂把第二街及第三街劃為「試驗街區」,相繼落成西約方便醫所、贊育醫院等醫療衛生建築,並建成臨時浴室,在1925年落成永久浴室。這個浴室設計淋浴隔間的隔板高度只有145厘米,用家亦不能自己控制水溫,因每個淋浴格只配有一個控制水量大小的開關。該浴室的供應熱水機制也與別不同,在每年11月任何一天上午7時錄得攝氏20度或以下,浴室便開始供應熱水直至翌年4月,在翌年4月內任何連續三天上午7時錄得攝氏25度或以上,浴室便會停止供應熱水。
*********
古語有云「上善若水」,呈現著古人的智慧。長春社亦想透過「水展」與眾人分享近代史上港人靈活變通的智慧,在水資源缺乏的日子,如何善用資源,開源節流,或對今日的生活也有所啟示。◇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水展」預約網址:
http://cache.org.hk/blog/water_exhibition/
展期: 2020年5月30日至6月30日
展覽時間:星期二至日
上午十時至下午一時;下午二時至下午六時(逢星期一休息)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只限已預約人士參觀)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