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是浙江青田人,名劉基,字伯溫。現存劉伯溫的詩詞作品一千五百多首,大部份是近體詩(亦稱今體詩、格律詩)。劉伯溫出生於書香門第,是元順帝元統元年進士(公元1333年)。曾任官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後棄官隱居。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三月,受朱元璋聘至應天(南京),陳時務十八策並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今天介紹的這首詩為七言律詩《感興》,是劉伯溫在浙江天台山遊覽時寫的。

背景故事:公元1362年底,劉伯溫已經算到了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會有一場大戰,此戰的激烈程度不亞於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甚至在戰爭的持續時間和激烈程度上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致勝的關鍵也驚人地相似。同年12月,劉伯溫從朱元璋那請了密旨,先派了十幾位有豐富作戰及訓練經驗的將領,從應天府分批喬裝後秘密南下,取道杭州,到明州(寧波)一帶籌備糧草並組建訓練了一支軍隊。主要是水軍與弓箭兵。公元1363年三月中旬,劉伯溫帶了兩名扈從離開應天府到達明州,檢查了秘密軍隊的情況並做了一些安排。同年五月中旬,劉伯溫帶領部份扈從先期出發去鄱陽湖戰場布陣,取道天台縣,這首詩就是當時在天台山瀏覽時寫的。之後就參加了鄱陽湖大戰。

據《明史‧本紀‧太祖一》記載(括號內文字是筆者加的補充說明),公元1363年黃曆夏四月底,陳友諒大舉進兵包圍南昌,並分兵攻陷了吉安和臨江(樟樹市);秋七月初六,朱元璋率兵親征救援南昌,十六日到達湖口(並與劉伯溫的部隊會合)。事先在鄱陽湖的上游涇江口及南湖觜設伏兵,遏制陳友諒歸路。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兵到,解圍南昌,在鄱陽湖迎戰朱元璋。陳友諒大軍號稱六十萬,聯接巨舟為陣,樓櫓高十餘丈,連綿數十里,旌旗戈矛,氣勢如山。大戰從二十日開始,打了三天,兩軍僵持不下,互有傷亡。二十二日,陳友諒率大船傾巢出戰,朱元璋的戰船較小,仰攻不利,眾兵將面有懼色,朱元璋親自指揮並持刀督戰。至下午三點(申時)戰爭勝負的拐點終於出現了,戰場上由原來的西南向微風突然颳起了東北向大風[1]。事先準備的七艘戰船,用蘆葦葉包上火藥,由敢死隊駕乘,縱火焚燒陳友諒船隊;風烈火猛,煙焰熏天,湖水一片紅色。陳友諒大軍死傷者無數。

後來又持續打了一個月的水戰,直至八月二十六日,陳友諒大軍糧盡,奔向南湖觜,卻被伏軍遏制。於是又向涇江口突圍,在涇江口又遇到事先埋伏在那裏的水軍及弓箭兵的迎頭痛擊,陳友諒被亂箭射死。其部將張定邊帶其子陳理突圍逃回武昌。

《明史》並沒有說明是誰算到了陳友諒必敗,並預先在南湖觜及涇江口設伏兵。也沒有說明是誰做了甚麼樣的布置,使得戰場在特定的日子(己丑日),特定的時辰(申時),突然風向改變。又是誰事先準備七艘船隻的易燃物品及敢死隊?「七」是火的成數,成就火的最佳數字為「七」,這與劉伯溫的事先布置有何關聯?

下面筆者就詳細解讀七言律詩《感興》,這是在鄱陽湖大戰之前,劉伯溫遊天台山時寫的。

感興 〔元末〕劉基

赤城霞氣接天台,上界仙宮此地開。

滄海有波容蜃鱷,石樑無路入莓苔。

當時玉帳耽羅綺,今日絲綸到草萊。

傳語疲氓聊忍待,王師早晚日邊來。

赤城霞氣接天台,上界仙宮此地開:「赤城」指天台山附近接壤的赤城山,朝霞映紅,將天台山連接在一起。傳說三界有三十三層天,其中有一層天的仙宮在天台山設了一個空間之門,每一個甲子(六十年)開啟一次,讓人世間達到一定條件的修道人到天上的仙宮去(三界內的天)。

此事在古代有一些修道士及文人知道,唐朝的大詩人孟浩然有更詳細的描述。公元730年,孟浩然在《越中逢天台太乙子》詩中描述所見:「往來赤城中,逍遙白雲外。莓苔異人間,瀑布當空界。」說這個叫「太乙子」的修道士經常在天台山與赤城山中往來。據「太乙子」告之,如果在天台山能夠找到一處由紫色莓苔覆蓋的岩石路(人世間的莓苔都是綠色的),走上去就能看到由瀑布構成的空間之門。穿過瀑布,時空轉換就到達上界仙宮。或許孟浩然不知道,這個空間之門只在特定的時間對特殊的人士開放。因此他沒有找到那條莓苔路及瀑布。

公元731年,孟浩然又去了一次天台山,這一次沒遇見「太乙子」,也沒有找到「莓苔」;後來他寫了一首《寄天台道士》的五言律詩:「海上求仙客,三山望幾時。焚香宿華頂,裛露采靈芝。屢躡莓苔滑,將尋汗漫期。倘因松子去,長與世人辭。」大意:在大海上尋找蓬萊仙島的那些人啊,幾時才能看到三神山呢(指方丈、蓬萊、瀛洲)?(天台山)那些個得道高人,焚香住在山頂;每日沐浴朝露去採靈芝。他們可以經常踏上光滑的紫色莓苔之路,而我卻把希望寄託在毫無結果的尋找。如果能遇到赤松子這位神仙,一定可以帶我去天上仙宮吧,這樣就可以與世間告別了。

在孟浩然的另外一首《尋天台山》詩中也說道:「高高翠微裏,遙見石樑橫。」大意:看到高高的山峰上,有石樑橫架在上面。(言外之意:那裏應該是進入莓苔路的地方吧)。

從孟浩然的詩中也可以看出他是多麼想離開塵世,到天上的仙宮中去。那麼劉伯溫又是怎麼看待此事的呢?

滄海有波容蜃鱷,石樑無路入莓苔:「蜃鱷」蜃(讀音腎),蜃蛤(讀音格),也就是大蛤與蛤蜊;是人們愛吃的海味。鱷,鱷魚。所以,「蜃」比喻好的一面或好人;「鱷」比喻壞的一面或壞人。

頷聯(律詩的三、四兩句)大意是:大海有時波濤洶湧,有時風平浪靜,她如滾滾紅塵,容得下好人和壞人。找到石樑,還是找不到莓苔之路(更找不到通往仙界的空間之門)。

這兩句的言外之意:滄海也好,人世間也罷,都能容得下好人與壞人。但是,想去天界可太難了,是有標準的;沒有修到一定層次根本去不了。

當時玉帳耽羅綺,今日絲綸到草萊:「當時」指前兩個月,劉伯溫在明州組建及訓練士兵的時候。「玉帳」指主教練所居的帳幕(劉伯溫是這支秘密部隊的主教練)。「耽」原意是承受;本詩指「披著、穿著」。「羅綺」指主教練所穿的錦袍。「絲綸」指皇帝(朱元璋)的旨意。語出自《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古詩文中經常看到用「絲綸」這個詞來比喻皇帝的詔書或旨意。「草萊」指鄉野,鄉村。

頸聯(律詩的五、六兩句)的大意:前幾天還穿著錦袍坐在主教練的帳中,今日就帶著皇上的旨意來到天台縣。

其實當時朱元璋尚未稱帝[2],只是劉伯溫認定他是真命天子,所以就這樣稱呼了(「絲綸」一詞只能用於比喻皇帝的詔書或旨意)。劉伯溫到天台縣除了瀏覽天台山之外,還想多招收一些遊兵散勇,因為運糧草及兵器等補給,都需要大量的人員。鄱陽湖大戰持續了一個多月,朱元璋與陳友諒雙方都是離開老巢率幾十萬大軍作戰,誰在後勤補給上準備更充份,誰就勝人一籌。實際上陳友諒也是因為糧盡而不得不突圍逃跑,後來中了埋伏被亂箭射死。

傳語疲氓聊忍待,王師早晚日邊來:「疲氓」疲憊困頓之民。「氓」音萌,本意指背井離鄉、四處流浪的庶民。「聊忍待」意思是暫且忍耐與等待。「王師」指朱元璋的軍隊。確切地說是指劉伯溫在寧波組建並訓練的部隊,不久之後也要開赴鄱陽湖戰場;而寧波在天台山的東面,所以說「日邊來」。

元末,朝廷昏庸腐朽,民不聊生,四處揭竿而起,招兵買馬比較容易。但招兵買馬必須說明自己是哪一夥的,當時比較出名的義軍首領有好幾位。所以劉伯溫才從朱元璋那請了密旨。

尾聯兩句大意:傳話給當地疲憊困頓之民眾,王師遲早會從東邊打過來。

詩評:《感興》首聯寫天台山景色及傳說故事,頷聯以淡然的心態寫了自己對「上界仙宮此地開」的看法。頸聯、尾聯筆鋒一轉,寫了另外的事情。經常寫近體詩的人會理解這種創作狀態,本來只是想寫七言絕句的,剛好三、四句用了對仗,不想再另起爐灶,直接續兩聯寫成了律詩。

格律及用韻:

仄平 平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仄 仄平平仄仄, 仄平 平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水韻》押灰韻,格律嚴謹,頷聯、頸聯對仗工整。加底線的意思是此處可平可仄。

附註:

[1] 《明史‧本紀‧太祖一》:「會日晡,大風起東北,乃命敢死士操七舟,實火藥蘆葦中,縱火焚友諒舟。風烈火熾,煙焰漲天,湖水盡赤。友諒兵大亂,諸將鼓譟乘之,斬首二千餘級,焚溺死者無算,友諒氣奪。」

[2] 《明史‧本紀‧太祖二》:「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於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明,建元洪武。」#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