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人是社會的棟樑」這句話,不應流於口號,實踐在當下更重要。幫助許智峯脫險的丹麥保守黨全國青年委員會前主席Anders Storgaard,今年只有28歲。Alexander Curtis於2017年當選英國Ware市長時,只有20歲;Michael Sessions於2005年當選美國密芝根Hillsdale市長時,只有18歲。

這些機會,香港人不會有。反送中抗爭運動失敗,意味着仇青運動取得全面勝利。

勝利者自然會利用一切機會鞭撻年青人。最新的例子是葉劉淑儀。上周她於立法會會議上說,教育問題是導致反送中運動之中年青人被「誤導犯法」的重要原因。她說,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一詞令年輕人誤以為批判就是思考,結果導致年青人太自我,人格培養和品德出現問題,因而導致MIRROR演唱會屏幕下墜等多宗駭人聽聞的工業意外。

政治人物首重邏輯,過度推論(overinference)既是偏見,也是缺乏修養的表現。其關於批判性思考的言論,更讓人質疑其作為史丹福大學高材生的能力。反國教和雨傘運動後,她開始將社會問題的「根源」指向學生,並用中共的邏輯,將批判性思考的「批判」一詞附會為中共式的政治批判,換言之她將critical偷換成criticize,因而要求教育局將之改稱為「明辨性思考」。然而,「明辨」(即「明白」和「辨別」)只屬於低層次知識,離批判能力仍很遠,意思與批判性思考相悖,但礙於政治壓力,教育局和考評局於2016年接受了新譯法。

這個改動,完全是笑話。新譯法沒有任何學術基礎,純屬政治操作,全球華人社會只有香港(準確點說是「香港教育界」)標奇立異。葉劉也許不知道,中國大陸愛批判性思考愛得要死。那裏有全國性的批判性思維教學研討會,黨報《光明日報》曾刊出「如何推動批判性思維教育」文章,宣稱「批判性思維是國民必需的素質之一」。他們明白,「『批判』不僅意味着『批評』,還意味着能透過表面看到深處:思考、批評或分析。」另一篇文章說:「一個習慣『批評』和『批判』的人,總會有新的思考和新的發現,這會讓他激情澎湃、不知疲倦。而一個缺乏『批評意識』和『批判精神』的人,往往唯唯諾諾,唯命是從,不善於與不同的人或事打交道。[這種人]怎麼可能讓教育教學充滿樂趣和挑戰嗎?」葉劉和香港教育界與他們相比,高下立見。

在葉劉式的歪理下,政治人物不需為所作所為負責,所有政治失誤的責任一概推給年青人,所以整肅教育界、整治年青人、審查思想,將是新香港的重點政治任務。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年青人(如利君雅)一概不可以在香港生存。

上周英國學校舉行一年一度的「反欺凌周」活動,透過Odds Socks Day(特意穿不成一對的襪子上學)等活動傳遞重視個性、尊重差異的信息。反觀香港,欺凌和仇青已成新香港核心價值,而且由整個建制機器出力推動。香港年青人,誰會夢想自己18歲可以當市長?香港年青人的使命只有一個:好好學習國安,不要成為黑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