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問題充滿政治意涵,今天中學文憑試歷史科課程在處理香港殖民地文化史時僅用一句「中外文化的共存與相互影響」輕輕略過,然而隨着普及教育的實施,香港文化西化在1970年代開始日益明顯。其中一個標誌性事件是1970年代所實施的「婚姻制度改革條例」,強制實行西式一夫一妻制,禁止開埠百多年來一直有效的大清律例三妻四妾。這與香港教育重視英語、輕視中文相一致。
這個狀況,在國安法新香港下自然是政權的眼中釘。西學與中學的位置必須重新調配,否則便會構成國安風險。在教育界而言,公社科的出現,以及其強制考察團便是重要的部署。
首批考察團於4月3日出發,各大傳媒都有訪問。當中不乏有趣的觀察。
有傳媒所訪問的同學,粵語帶鄉音,因此被網民嘲笑為「鄉音團」、「回鄉團」。所選訪問對象是有心還是隨機,不得而知,但作為一個象徵符號,似乎反映出粵語地位受威脅,南來政治影響成為主流。
有受訪同學說,考察團結束後要交功課,題目是「大灣區如何幫助香港年輕人」。這條題目帶出的問題更多。
第一,是概念問題。大灣區全稱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是當中成員。這條問題下,同學可否書寫「香港政府如何幫助香港年輕人」?如果要將香港剔除出「大灣區」,那麼題目便含「港獨」意味。
第二,是教育問題。作為學生,「香港年輕人」應是主體,「大灣區」應是客體,傳統通識科主體會觀察客體的種種事實、優劣,進行客觀比較分析,但公社科功課卻將「大灣區」作為主體,學生只能從單一角度書寫大灣區,有違批判思維。
第三,是政治問題。中共的治黨方式,是黨員要定期呈交思想報告,確保與黨中央步調一致。社運期間,香港學生無論多反叛,現在公社科要搞「爹親娘親不及大灣區親」,同學們必須在這個框框內進行書寫,其性質說白了便是中學版的思想報告。
換言之,西學理性和批判思維,要讓路予中式、共式文化,西方文化在香港只具點綴功能。
這令我想起愛國學校創知中學。該中學前身是旺角勞工子弟學校,一望而知根正苗紅。該校於2018年決定更改校名,理由是「近年來學生來自各個階層,已不全是勞工子弟」。英文新校名是Scientia Secondary School,scientia是拉丁文,scientia potential est即「知識就是力量」,校名充滿洋味。有趣的是,校名變了,校徽卻不變,無產階級味道洋溢的齒輪仍與學校同在;校歌也隻字不變,校名僅有的洋味,完全被赤色的「勞動創造世界」、「工人子弟意氣風發」、「世界勞校光輝地久天長」淹沒。
該校的易名公告說,新校名簡寫為SSS。見到這一句,我不得不為學校緊張:同學們必須努力精進,學習時不能偷工減料,否則SSS變成SS(德國納粹黨衛軍,負責監察黨紀及對黨魁個人忠誠),香港便從此多事了。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