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我全職做了兩件事:痛風發作,和處理香港教育事宜。痛風已發作多次,無甚分享,反而這個星期所發生的教育問題,都有象徵意義,值得在此予以歸納。
有兩宗新聞關乎整體教育發展。比較少人講的是9月14日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在《經濟導報》發文,講普通話的教學發展。《經濟導報》是傳統左派傳媒,1947年成立,最為人熟知的是六七暴動期間,記者許雲程被警察打至血流披面的照片,其血衣已捐給嶺南大學「香港1967年暴動資料庫」保存。施文有趣的地方是,基本上全篇講普通話教學,標題卻是《特區政府推廣兩文三語卓有成效》,在虛晃一招「市民必須有效運用兩文三語」後,便跳進「教育局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普通話能力」。這個處理,很切合教育局的作風,言行之間往往存在巨大落差,就像公社科,表面上在課程文件仍強調高階思維,實際賣的葯卻是低階愛國洗腦。施文旨在營造氣氛,以證明現在是進一步優化普通話教學的適當時機,例如統計處2021年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結果,「85.7%受訪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普通話能力屬完全足夠」,學生有足夠能力應付云云。換言之,新一波的教改正磨拳擦掌,蠢蠢欲動。
另一則與筆者有關。我於9月8日在面書發文,討論DSE是否仍具大學入學試資格,反響頗大,有幾個媒體過去一周約稿和訪問。DSE是一個野心不小的考試,整合了當年兩個公開試即中學會考和高考,2009年向外國申請國際認可時,通識科尤其是其「獨立專題探究」起了關鍵作用,除證明DSE能培育高階思維外,三千字的學習報告能補足英文科的不足,讓英文科取得所需認證。然而,施行DSE後,教育局過橋抽板,將社會運動歸疚於通識科,強行「改革」不果,索性DQ之,以洗腦公社科代替,而公社科毫無學術水平,若申請國際認證,其「達標」應不及英國A Level合格水平。加上不少其它學科被政治干預、校本評核元素又被DQ,我們不禁要問,DSE仍具大學入學試資格嗎?如果外國大學動手考察DSE的實況,會否影響其國際認可資格?
因是之故,不少家長會考慮為子女換另一條賽道。這裏引出另一單新聞:由政府全面接管的香港電台,其鏗鏘集早前推出專輯介紹、推崇IB。這是否反映了局中人也對現今的教育發展尤其是DSE感到不滿?然後前財政司長曾俊華上周出席崇基書院活動提出要取消DSE,無獨有偶,他有份做校董的國際學校道爾頓,將於2024年「進駐」半山玫瑰崗學校校園,玫瑰崗將於2025/26學生結束後停辦。也許道爾頓開出的條件太好,包括提供補貼支持玫瑰崗的辦學團體天主教道明會的宗教工作,所以整件事一鎚定音,不容師生異議。
一切由上面一鎚定音,師生只能執行跟隨。這,不就是今天香港教育的眾生相嗎?◇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