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膝關節疼痛的問題,但有的人膝關節疼痛持續惡化,嚴重時甚至無法走路。
從臨床膝關節疼痛疾病的發生期來看,大致上可以概分為以下幾期:0歲〜20歲為醞釀期,20歲〜40歲為臨床前期,40歲〜60歲為臨床期,60歲〜80歲為殘障期。也就是説,40歲以後開始容易出現膝關節疼痛。
一般膝關節疼痛的部位,以膝關節內側的「內側皺襞」所產生的疼痛居多。膝關節內側摩擦現象,會造成物理性破壞(軟骨細胞、間質破壞)或關節滑膜炎產生的化學性腐蝕,而以上產生的軟骨碎片,則會造成第三度的摩擦,造成嚴重的疼痛。
從解剖學來看,膝關節「內側皺襞」是關節囊,為軟組織,在反覆摩擦夾擠下(一年可以至100萬次),會發炎腫脹,此發炎組織所釋放的化學酵素,會腐蝕軟骨,造成膝關節退化,而且它的破壞性比物理性更強。
大部分膝關節疼痛的人,最常做的方式是服用消炎、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等,甚至吃葡萄糖胺、軟骨素等保護膝關節軟骨的食品。但是為甚麼吃了這些藥及保健品之後,還是感覺不太理想,膝關節依然經常疼痛?
治療膝關節疼痛,除了膝關節局部的軟骨退化磨損必須處理外,最重要的是在治療時必須要有一個整體觀,把造成膝關節疼痛的根本原因找出來,這樣才能徹底解決膝關節疼痛的問題。但是這牽涉的範圍比較廣,必須從腰以下,也就是從腳踝、膝關節、髖關節、骨盆等來整體討論。
膝關節疼痛主要原因:長短腳
長短腳在人群中的盛行率是40%〜70%。長短腳又分為「結構性長短腳」及「功能性長短腳」。
「結構性長短腳」是指雙腳在骨骼長度上有實際性的差異;「功能性長短腳」是指下肢的生物力學系統因外在因素發生改變,使兩腳長度在比對上有長短差異,但實際骨骼長度是相同的。
一般大部分的人都屬「功能性長短腳」,而長短腳要雙腳差距2cm以上才會判定有顯著長短腳,這時應該要積極地治療處理。
長短腳除了會造成膝關節疼痛,它還容易造成踝、髖關節疼痛,骨盆痠痛,脊椎側彎,腰痠背痛,頸椎痠痛,甚至頭痛!
長短腳發生原因
一、下肢骨骼發育不平均或骨折
這個部分是造成「結構性長短腳」的主因。最簡單的處理方式是穿矯正鞋墊,減少兩腿的長短差異。
二、骨盆錯位
骨盆錯位,包括兩側髂骨前後旋轉、內外旋轉,薦髂關節錯位及薦椎過度彎曲。在實際生活中,90%以上的人的骨盆多少都有些傾斜,這主要是由於大多數人經常習慣性地做著偏向一側的動作。少部分人可能受到外傷而骨盆錯位。
三、髖關節轉位
髖關節轉位是指「股骨頭」離開髖關節窩中的正常位置,使髖關節發生異常。由於髖關節轉位大部份人比較沒感覺,因此長期累積的結果,容易使身體歪斜。
四、一側下肢關節疼痛
由於患側踝、膝、髖關節疼痛,行走時會使身體的重量集中在健側,如此容易造成健側關節受傷、骨盆歪斜、脊椎側彎,進而造成「功能性長短腳」。
五、坐姿、站姿、運動姿勢不良或習慣性單一側動作
坐著時身體後傾、側傾或翹腳,站姿不正,都容易造成骨盆錯位、髖關節轉位。運動姿勢不良或習慣性單一側動作,會使身體兩側肌肉韌帶的緊繃程度不一,從而造成肌肉韌帶的拉扯,使骨骼偏離正確位置。
六、下肢肌肉韌帶緊繃或無力
下肢肌肉韌帶緊繃常是上述第五項的結果。下肢肌肉韌帶無力,主要是缺少運動或通往下肢的神經受到壓迫所導致。
上述第一項會造成「結構性長短腳」,第二〜六項會造成「功能性長短腳」。總結第二〜六項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姿勢不良」所導致,因此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坐姿、站姿端正,兩側姿勢協調平衡使用,就能減少長短腳,預防下肢關節疼痛、骨盆歪斜及脊椎側彎的發生。
六招膝關節保健操
當膝關節內側發生疼痛、卡住或摩擦音時,即表示膝關節已經開始在摩擦了,這時應該注意膝關節的保健。由於造成膝關節疼痛的主因是「長短腳」,而如何透過改善「骨盆錯位」及「髖關節轉位」來矯正長短腳,內容比較專業複雜,此部分再另立專題詳細解說。
以下直接介紹六個簡單的膝關節保健操,供讀者參考。
一、訓練股四頭肌肌肉的力量
坐姿,一腳伸直,腳尖往上翹,使大腿的肌肉緊繃。維持10秒鐘後小腿慢慢放下。每一腳做10〜20次。晨起睡醒時多做,可以讓兩腳更靈活。
【功效】訓練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來穩定關節。
二、抱膝運動
坐姿,雙手緊抱一側小腿遠端近踝處,讓小腿儘量往臀部內收,使膝關節彎曲至最大角度,維持30秒。之後腿伸直,再溫和地讓腿曲伸活動5次。
以上每一腳反覆做5次。
三、壓膝運動
坐姿,將一腿伸直,令其足跟及小腿遠端靠著另一張椅子,雙手由上往下施以適當的力量壓住膝蓋,維持30秒。注意不要晃動或震動關節。之後腿放下,再溫和地讓腿曲伸活動5次。
以上每一腳反覆做5次。
【功效】由於膝關節長期發炎疼痛的結果,會使它越來越緊繃。以上抱膝運動是拉膝關節前方的筋,壓膝運動是拉膝關節後方的筋。透過這兩個運動,可以讓緊繃的膝關節放鬆,使膝關節軟骨之間的壓力減少,讓關節更靈活。
【注意事項】
1. 膝關節越疼痛,越不敢活動,病情反而會越來越惡化。建議膝關節疼痛時,做以上的三個動作,慢慢地可以使病情緩解。
2. 以上的動作,建議早中晚各做一回。
四、躺拉筋凳
首先,讓身體平躺在床板上(可以是床、小桌子或三張併儱的椅子),兩手臂向頭頂伸直,一腳置於與床板垂直的柱子(或是牆角或門邊),另一腳自然下垂並向內收。一隻腳拉筋十分鐘,拉完後換另外一隻腳。
五、站拉筋板雙手托天
雙腳站在拉筋板上,腰背挺直,兩手臂往上伸直,掌根在外,手指向內相對,如雙手托天狀。剛開始拉筋板傾斜角度不用過大,等兩腿的筋變鬆之後,再慢慢增加傾斜角度。站拉筋板拉筋,一次十分鐘。此法可以平衡兩腿肌肉韌帶的張力,對於有長短腳的人,多少有平衡調整的作用。
六、按壓揉捏「髕骨周圍」及「內側皺襞」
用手指在膝關節「髕骨周圍」及「內側皺襞」做輕柔的按壓揉捏,如此可以疏通膝關節周圍的經絡氣血,改善膝關節的慢性發炎疼痛。
針灸或按摩療法
膝關節退化疼痛,針灸或按摩療法可以減輕膝關節的發炎腫脹,使膝關節內外側緊繃的韌帶放鬆,減少膝關節的壓力,促進膝關節的自我修復。
【局部取穴】阿是穴,犢鼻,委中
一、阿是穴:直接按壓尋找膝關節「內側皺襞」的最疼痛點予以針刺,針刺時會有強烈的酸麻脹痛的感覺。針刺此處,可以快速的消除疼痛。
二、犢鼻:針刺此穴,可以消除膝關節囊內的發炎狀態,改善循環障礙。
三、委中:當膝膕窩形成囊腫時,最快的治療方法是局部放血。
【周圍取穴】梁丘,血海,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
取膝蓋上方的梁丘、血海,以及膝蓋下方的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等穴道,可以改善膝關節周圍的氣血循環,放鬆經絡,使膝關節活動更靈活。
【遠端取穴】曲池,尺澤,養老
一般是交叉取穴。如左膝疼痛,則針刺右手肘的曲池、尺澤穴,以及右手養老穴,並適度地活動左膝關節。當膝關節「內側皺襞」處疼痛時,針刺尺澤穴效果甚佳。曲池穴可以放鬆整個膝關節。養老穴可以放鬆整個膀胱經的經絡,因此可以治療腰痛以及膝膕窩(委中穴)處筋緊所造成的膝關節疼痛。
活動禁忌
從實際生活上的問題來看,所有過度反覆曲膝的動作,對膝關節都是不利的,應儘量避免。例如:
一、突然彎曲或長時間90度曲膝。
二、重覆彎曲伸直(如:騎腳踏車)。
三、重覆蹲、跪(如:從事園藝活動)。
四、上下樓梯、爬山。
適宜動作
一、坐下或起立時,兩手掌扶著膝蓋,慢慢坐下或起立。此動作可以減輕膝關節壓力,減少損害。
二、坐姿、站姿端正,減少長短腳發生。@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