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風吹過,夏去秋來。前一晚蓋在身上的涼被,不知道被踢到哪裏,半開的窗戶吹進一陣涼風,叫醒了正在睡夢中的人兒。一大早就被涼爽的秋風迎面而來,才驚覺立秋已經到來,要向炎熱的夏天說再見了。
立秋節氣預示著哪些事?
當然,立秋到了並不代表秋天的到來,它是從炎熱夏天邁向涼爽秋天的過渡期,就像是山上的小溪,潺潺緩慢地流向平地,孩子們赤著腳踩在水中嬉戲。其實真正的秋天是要達到連續5日的日均溫在22℃以下。
有一句諺語說:「立了秋,把扇丟。」由於立秋之後天氣轉涼,無時無刻不離手的扇子就被丟到一旁,但是還不到冷的地步,最多是加件薄外套,此時怡人的氣候,非常適合出門遊玩。
「秋」字由禾與火組成,是稻穀成熟之意,所以立秋不僅預示著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的季節到了。在有關立秋的詩詞中提到:「立秋十日遍地黃。」代表這時候的作物已經大致成熟,農民準備收割過去一年的辛勞。
「咬秋」感受秋天的味道
立秋有「咬秋」的習俗,民間習慣在此時進補味甘性涼、清心安神的食物,以解暑氣造成的煩悶。
《津門雜記.歲時風俗》記載:「立秋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就是指在立秋時,吃著冰涼的西瓜,可以整個秋天都不生病,也可以避免冬春的腹瀉。一家子在茶餘飯後聚集在客廳的桌子旁,孩子們在庭院中奔跑玩耍,等待著媽媽端出冰鎮過的西瓜。老一輩的人說這樣可以消暑氣,而現在的人則說這樣才有迎接秋天的感覺。
除了咬秋,「貼秋膘」也是立秋的習俗之一。貼秋膘是中國北方的傳統習俗,在立秋時節,民眾會秤體重與立夏做對比,看看是不是少了幾公斤,再飽餐燉肉、紅燒肉、烤肉來彌補流失的體重。
秋天如期而至,咬秋的習俗也不會隨著年代久遠而消失。習俗的文化傳承,是要用實際行動來產生記憶,讓人感受秋天的味道,以及感知節氣的運行。
立秋多吃酸味和潤肺食物
夏天熱到空氣都有一些扭曲,喝下冰涼的飲品,順著喉嚨進到身體裏,涼意就像是一陣風吹過田野之間,激盪起層層風浪,颳進身體裏,容易導致消化功能紊亂。所以在飲食上,利用湯粥養胃,以清淡進補為主;湯粥很容易被身體吸收,對腸胃不會造成負擔,加上粥汁可以減緩喉嚨的乾澀、不適感。
俗話說:「入夏無病三分虛。」經過整個夏天的熱氣熏蒸,身體內五臟六腑的能量都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秋天容易出現體重減輕、倦怠乏力等情況,還會出現口舌乾燥、鼻塞、呼吸道不適等症狀,建議要多吃潤肺的食物。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散之。」由此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散發肺氣,秋天的養生重點在於「宜收不宜散」。
因此初秋進補建議「滋陰潤肺」,儘量少用蔥、薑、蒜、辣椒等辛辣物調味,油炸類、酒精和膨化食品也要少吃,可以多吃一些芝麻、蜂蜜、枇杷、鳳梨、青瓜、蘿蔔、百合、蓮藕、銀耳等食物,才能潤肺清燥。
葡萄是秋天時令水果寵兒
在眾多秋天時令水果中,葡萄絕對是寵兒,一顆顆像是碧綠的翡翠聚攏在一起,此時的葡萄讓人酸得皺起五官;過一段時間後,再從青綠色轉變成紫色,就成為散發光澤的紫色珍珠,令人口水直流。
當身體消化不良時,葡萄有助於健胃消食、緩解口乾舌燥,還能護肝養血、補氣血、利尿、解渴。秋燥時,身體容易感到虛弱,以及引發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吃葡萄就可以幫助補氣,還有滋潤肝腎的效用。
兩道適合立秋養生的料理
●醋椒黃魚
食材
黃魚1條、蔥20克、生薑1克、胡椒粉1茶匙、烏醋2湯匙,麻油、鮮湯、植物油、鹽各適量。
作法
1.將黃魚洗淨之後,用菜刀斜切刀紋備用,生薑、蔥洗淨切絲備用。
2.鍋子加入植物油加熱,黃魚下鍋將兩面煎至焦黃後撈起。
3.鍋內放少量的油,等鍋子熱了之後,將胡椒粉、薑絲入鍋爆香,隨即加入鮮湯、鹽和黃魚。
4.待黃魚熟透,撈起放到盤子上,撒上蔥絲。
5.鍋內剩餘湯汁燒開,加入烏醋、麻油攪勻,淋在黃魚上即成。
●百合銀耳蓮子粥
食材
百合20克、銀耳40克、蓮子15克、糯米80克、冰糖適量。
作法
1.將百合、銀耳、蓮子、糯米洗淨。
2.將上述食材一起放入陶鍋中熬煮,煮熟後加入冰糖即成。
本文摘自《循令食家の味:24節氣歲時紀》博思智庫出版◇
圖/Fotolia、Shutterstoc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