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75歲的昔日逃港倖存者黃東漢,聆聽著波濤洶湧的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對岸就是深圳層層疊疊的樓宇。凝視著那小小的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他的腦中浮想聯翩,當年在黑夜風浪大作時「起錨」,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出逃的場景,時隔50載仍然歷歷在目⋯⋯


逃港倖存者們從黑髮變白髮,揮毫落紙,老淚縱橫,呼喚當年一同跋山涉水的朋友。(受訪者提供)
逃港倖存者們從黑髮變白髮,揮毫落紙,老淚縱橫,呼喚當年一同跋山涉水的朋友。(受訪者提供)

在《港區國安法》下,許多香港人被迫離開家園,到海外追尋自由;時光回溯到五十年前,也有一批中國人,為了躲避共產紅禍,逃到香港,他們多為當時文革期間六屆被迫下鄉的中學生,被稱為「知識青年」(知青)。跋山涉水、乘船破浪、鯊海逃生⋯⋯歷經重重險難,究竟有多少人因逃難到香港而喪失了生命?確實數字或永遠是個迷,為了留下這段歷史,昔日的「知青」黃東漢能做的,就是用他的筆,記錄下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留下洋洋灑灑三十萬字的《起錨》書稿,與當年的逃港倖存者一同努力,為這些逝去的生命立碑紀念。

黃東漢沒有想到,原來有一天在港為當年逃港死難者立碑和紀念亡魂都不再自由,舉行儀式需要四處「流浪」。圖為2019年的祭祀儀式,以「布碑」在香港的一個離島上拜祭。(受訪者提供)
黃東漢沒有想到,原來有一天在港為當年逃港死難者立碑和紀念亡魂都不再自由,舉行儀式需要四處「流浪」。圖為2019年的祭祀儀式,以「布碑」在香港的一個離島上拜祭。(受訪者提供)

「文革」粉碎大學夢

1968年,黃東漢正值風華正茂的高三畢業生,當時就讀廣州十四中的他,仍有志向繼續讀大學,卻遇上一個荒謬的時代。畢業考試剛結束,席捲全國的「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毛澤東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就在那年,他被分配到當時的寶安縣南頭公社養蠔,這裏毗鄰香港新界邊境,是當年大多數逃亡者逃往香港的必經之路,從得知即將「下鄉」的那刻,他心中就暗下決心,一定要逃出大陸,到香港去。

他逃港的原因很簡單:「文革粉碎了我讀大學的夢,下鄉耕田,當時的農民生活水準跟監犯差不多,我們去到農村,根本在生活上是個大轉變,加上我們很多親戚在香港,我的親叔叔在香港,我們知道香港甚麼環境。」他的父母也對香港的環境有所了解,在30年代,父親黃美順成為職業球員,加入香港南華隊訓練,成為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中國足球國家隊隊員,在家鄉風靡一時,不用訓練的空餘時間,就回到廣州幫親戚賣咸魚。

原本一家人在廣州的生活其樂融融,一切都因「文革」改變了。1969年7月,黃東漢從南頭公社回家探親,父母看到他下海灘時給蠔殼割傷的雙腿,心痛地說:「有機會你就走吧,你開工的地方離香港那麼近,又有機會坐船離開,不用游泳。」母親悄悄塞給他一張5元的港幣,讓他帶在身上備用,有機會就出逃。

毗鄰邊境養蠔機遇 驚險逃亡歷程

在蠔場工作時,當地人很開放,對東漢毫不忌諱地說:「外地人逃亡要千辛萬苦才能到達這裏,還要賭命下海夜泅,你們有福了。」東漢在蠔場抓緊一切時間操練駕馭木船,當地人也很願意教他,練了大半年後,終於等來了逃港的機會。東漢仍記得,1970年1月上旬,是最繁忙的採蠔和熬製蠔油的日子,生產隊有兩條機動大木船每兩天一次輪番往深圳福永海面採蠔,有一個夜晚留下他一人看守蠔船,他和另外三個年青人溝通好一同逃港,那天的夜晚大風大浪,夜黑風高,亦不只他一人計劃逃港,當地的民兵非常緊覺,在村內進行大搜捕。海上也有巡邏艇開著探照燈搜捕,巡邏艇離船隻最近時,他甚至能聽到艇長的說話聲。那時他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我已經做好被捕的準備,我把身上我媽留給我的5元港幣拋落海,擔心給人搜查到,說我有預謀。」令他鬆一口氣的是,巡邏艇即使離他很近,卻始終沒有發現他的船:「也可能是這港幣起作用了,給龍王爺作買路錢。」

昔日逃港倖存者登上小艇,故地重游,回憶逃港時驚險一幕幕,風高浪急的海域,危險處處。(受訪者提供)
昔日逃港倖存者登上小艇,故地重游,回憶逃港時驚險一幕幕,風高浪急的海域,危險處處。(受訪者提供)

他和另外三人起錨偷渡,一路膽戰心驚:「大家都知道我們途經的赤灣,東西兩個炮台,駐有一個連的解放軍,對面零汀島有一個海關,夜間不少外逃的舢舨都在這裏被截獲,何況我們的是機船。」慶幸的是經過赤灣時風浪特別大,滔天的大浪掩蓋了機船的馬達聲,小艇成功穿越了最驚險的位置,進入蛇口海面後幸運地風浪止住,他們棄置機船,拋下舢舨,奮力搖櫓向香港的海岸奔去⋯⋯在雙腳觸到香港下白泥的沙灘時,他好像做夢一樣:「我平安了,自由了!」

多年來,東漢仍念念不忘當初同「下鄉」的同學,歷經風雨逃難來港,過程中究竟經歷了甚麼?(受訪者提供)
多年來,東漢仍念念不忘當初同「下鄉」的同學,歷經風雨逃難來港,過程中究竟經歷了甚麼?(受訪者提供)

退休筆耕十年 不忘昔日大逃港歷史

東漢認為自己的經歷算是幸運,到港後即有親戚接應,來港第三天,就到了親戚有股份的印刷製版公司工作,在那個年代,只要肯付出努力,機遇處處。他亦不忘父母養育之恩,在80年代彩電還是罕有物、價格高昂時,他亦傾盡荷包,讓父母成為家鄉所住街道最先看到彩電的人。

多年來,東漢仍念念不忘昔日一同「下鄉」的同學,歷經風雨逃難來港,過程中究竟經歷了甚麼?他念叨著:「我們對這代的歷史不應該遺忘,應該將這些事情記下來,由我們這代人記下來準確一些,靠後人慢慢收集,就沒有那麼真實,所以我要自己做。」他自2009年起,就開始自發做當年逃港者口述歷史的整理工作,搜集昔日的往事,撰寫了一篇又一篇的《起錨》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當年逃港者的血淚史。不知不覺,他已經寫了近10年,完成了二十多個紀實往事,多達三十萬字。(待續)◇

昔日一同「下鄉」的同學,歷經風雨逃難來港,當中歷經那些苦楚?(受訪者提供)
昔日一同「下鄉」的同學,歷經風雨逃難來港,當中歷經那些苦楚?(受訪者提供)

當年的知青在冒著生命危險在波濤洶湧大海起錨,唯踏上香港的土地那一刻,才感受到平安和自由。(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籌備小組提供)
當年的知青在冒著生命危險在波濤洶湧大海起錨,唯踏上香港的土地那一刻,才感受到平安和自由。(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籌備小組提供)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