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港倖存者黃東漢沒有想到,原來有一天在港為當年逃港死難者立碑和紀念亡魂都不再自由,舉行儀式需要四處「流浪」,自己到了古稀之年,仍要再面對被噤聲的危機。在他苦惱之際,一個讓他欣慰的消息傳來,「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籌備小組」於去年7月在美國成立,緊鑼密鼓地蒐集大逃港罹難者名單,時隔近一年,刻有死難者姓名的「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終於落成,死難者的故事和經歷,將在大海的那頭繼續流傳。
致力立碑紀念遇難者
2012年東漢退休後,有了更多時間寫作與整理大逃港歷史。他記得,當時的逃港者主要經由三條路線行動,第一條路是翻梧桐山,直接經陸路翻過鐵絲網到達新界;第二條是經后海灣逃離,這裏風浪較小,但把關嚴密;第三條是從大鵬灣出發,到香港東平洲一帶上岸,這裏風高浪急,常常有鯊魚出沒,是最難走的一條路線,很多人在此遇難。那些逃難過程中逝去的生命,一直成為壓在他心頭沉甸甸的大石,於是開始計劃為逃港死難者立碑。
東漢向新界北區的區議員求助,提出立碑事宜,每次說明來意後,換來的都是各種原因的推脫,到最後甚至不再接聽他的電話。東漢感到有些無奈,但並沒有失去立碑的信心。當時他撰寫的《起錨》故事已經有了近十篇,他將文章分享給一位做遊艇生意的朋友看後,那位朋友大受感動,熱心幫忙牽線搭橋。
在多方努力下,2014年5月1日,幾位白髮蒼蒼的長者終於圓了心願,在大鵬灣附近的離島立起首座「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石碑雖然簡陋,卻頗具意義。只有80乘60釐米大小的石碑,刻著「越山越水越界越海英魂永垂」。立碑者的署名只是簡單的幾個字:「眾越港者立」。首次為偷渡蒙難者舉行的拜祭儀式,共有59人參加,大家約定,以後每年的5月1日,都要相聚於此。
拜祭逃港遇難者受到阻礙 無名氏立新碑紀念
隨後的兩年,得知此事參加拜祭的朋友越來越多,更多當年的逃港者和他們的後代相聚一堂,自發前來拜祭,以表達對當年逃港死難者的敬意,甚至吸引了一些傳媒報導,也有學者、編劇前來考察。除了香港本地的昔日逃港者前來,還有來自大陸廣州、四川的朋友也特地來港,亦有來自美國的當年知青前來,最多的一次,參與者高達三百多人,場面壯觀。
在小島拜祭的第三年,當地村民受到了一些壓力,不再接納大規模的祭拜儀式,甚至要求他們搬走石碑。東漢堅定地說:「碑立了就不會拆!」為了延續拜祭儀式,他們唯有四處「流浪」,把石碑拍下相片,製作成「布碑」,自製輓聯,每年到不同的新界離島舉行拜祭儀式。東漢對大家的堅持感到欣慰,認為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凝聚了更多的人關心昔日的歷史。
2020年6月,東漢的朋友轉來一條消息,發現有不知名的朋友在一個無人荒島立起了一塊新的石碑,上書「越山越水越界越海英魂永存」。這塊碑與第一塊石碑不同的是碑文更改了一個字,將「越海英魂永垂」改作「越海英魂永存」,在石碑的上方還刻上一朵金色的菊花,碑背刻上「年年歲歲永不相忘」金色大字,並沒有註明立碑日期,署名也是「眾越港者立」。此碑一曝光,在逃港者圈子裏傳開了,大家都很想一睹新碑的模樣,但沒有人透露是誰立的碑。
香港的疫情一波波襲來,在「限聚令」下,相聚登島祭拜新碑都成了困難,直到2020年10月,限聚令放寬,東漢所參與的紀念籌委會立即行動,在短短三日內召集有心前往拜祭的朋友,很快就收到了61人報名。石碑面對大鵬灣,與深圳大小梅沙隔海相望,昔日不少逃港者就是從這裏上岸。東漢提起,曾有通靈人士告知,在拜祭儀式期間,有昔日遇難者的亡魂出現表示感恩,並提議帶一些淡水給他們補給和沖身,於是在是次拜祭儀式上,參與的朋友帶上淡水,灑在墓碑和沙灘上,以慰亡魂。因香港政治形勢每況愈下,拜祭活動也要轉為低調進行,紀念籌委會不對外公開拜祭地點和具體日期,希望確保紀念活動能夠穩定進行。
美國紐約接棒樹立新碑
香港紀念逃港死難者的活動阻礙重重的經歷,感動了身在美國自由社會的逃港倖存者,去年7月,粤港美加各地知青、逃港者共同商議,成立「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籌備小組」,希望徵集到逃港遇難者的名單,在美國新澤西恆福墓陵園(Cemetery in Lafayette)建立起紀念碑,讓這些屈死的冤魂在自由世界能有個永久的安身之所。紀念碑設計為同一地基上的雙碑,採越戰紀念牆形式,以鐫名紀念為主。目前第一塊石碑已鑄好,正面刻有《魂兮歸來》碑文,反面鐫刻了176名經過確認的罹難者姓名。第二塊墓碑的罹難者名單仍在收集中。
東漢感恩地說:「美國要立碑的消息傳到香港,得到很多朋友回應,他們都很積極地提供因逃港罹難的親朋好友名單,希望給他們一個安身之所。」他亦提及,過去香港還是一個自由港,有很多話都敢講,但如今《港區國安法》來到,大家也不能像過去一樣暢所欲言。
這些年來,有不少老朋友離開人世,要記述昔日的經歷已經失去了第一手的資料。東漢自己也垂垂老矣,今年身體狀況轉差,進入安老院,因疫情關係外出活動有限,雖有心繼續記錄這段歷史,但對他本人來說已變得更加困難。
游
夜泅
為自由
大海漂浮
巨浪似小丘
風波幾時能休
筋疲力竭無力留
叛國投敵父母擔憂
何時抵岸唯向神佛求
救我脫苦海定把神恩酬
受再教育蹉跎歲月悠
投奔怒海起錨潮流
失手曾作階下囚
嚐盡苦楚悲愁
故國山河秀
碧血春秋
頻回頭
傷透
惆
以上詩句,是黃東漢2015年第二次拜祭逃港遇難者時撰寫的祭文,真實地描繪出當年的知青在冒著生命危險在波濤洶湧大海起錨的情形。對於「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今年6月在美國立起,東漢感到欣慰,雖然不能親身前去一睹新碑,但他仍希望將祝福帶到,叮囑年青一輩銘記歷史和珍惜來之不易的自由。◇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