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老一輩人總是認為溫習、讀書甚至做功課都要正襟危坐、目不轉睛、平心靜氣且專心致志,不可分心。雖然時代不同了,但很多父母、長輩仍是這樣的想法。大抵是他們受傳統思想和自小養成的習慣所局限,他們本身無論學習及做功課都是如此,他們已經將此認為真理和定律,根深蒂固,不會對此做法產生懷疑與否定,自然而然也認為孩子也必須如此。
不同的高效學習方式
事實上,每個人的學習方式及狀態都有不同,對甲管用的,對乙未必有效。有些人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溫習,有些則會喜歡自言自語。我的兒子便是這樣,除了喜歡溫習時戴著耳筒聽歌、更常會自說自話、甚至引吭高歌。起初我以為他是一邊做功課,一邊與人講電話,但後來才知道這是他自己學習的狀態及表現,是他經過長時間摸索,而自我建立出的一種獨有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對他有效,也讓他感到舒適。在外人看來或許有點奇怪,但正是這種方式能夠使他更融入和專注,幫助他更容易地理解學習內容及強化記憶。
而有些人則喜歡一邊溫習一邊沉思,甚至走來走去、到處踱步走動、甚至摸東摸西,總之就是不能靜坐下來,這種狀態也是他們的個人方式。雖然外人看來或會覺得他們古古怪怪,無法專心。
更有些像我一樣,要找人或物件傾訴。我中學的時候,不知自己患有讀寫障礙及專注力失調。若要通過閱讀的方式來記憶是非常困難的,在不斷尋找能夠幫助學習及記憶的過程中,我最初也曾試過把枕頭排列成行,將其幻想成訴說的對象,告訴它們學習的內容。我希望透過這途徑能讓記憶更容易入腦,但結果成效不彰。可這也是我在探索學習方式路上的一段過程,亦是這段旅程,讓我發現與人互動及討論才是對我最為有效的方式。
個案分享:專注力失調和過度活躍
筆者曾遇到一個專注力失調學童的母親,她強制兒子長時間坐著溫習,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最後該母親跟兒子制訂了策略,容許他溫習一段時間後就離開玩耍、看電視、或吃些零食若干時間,再返回溫習崗位,甚至容許兒子在溫習中跳科溫習,例如複習數學時,稍事歇息之後跳去溫習英文,然後再折返複習數學⋯⋯如此周而復始直至溫習完畢。
一個育有過度活躍症孩子的母親,她在家中備有一張小型的摺疊彈簧床,若兒子在溫習時出現坐立不安、手腳亂動、摸東望西的情況,她就會讓孩子去跳一會彈簧床,發洩多餘的精力,放一放電,等到他重回書桌時就會乖乖地坐著溫習。
不論是學習或是做功課的狀態及方法,個個不同,人人各異,有靜態也有動態,雖然很多人都認為靜心學習是標準定律,但切勿忘記學習是需要、是過程,有效用、能吸收才是最終目標,因此,定律不能永恆,方法沒有固定,只有合適與否。
孩童在求學時期,他們不懂怎樣去建立一套能夠有效幫助自己的學習方法。因此,父母須細心留意觀察,從旁引導及協助孩子,從多方面做出不同的嘗試,讓孩子親身驗證,尋找適合自己的溫習方法。學習是自由意志的選擇,那是否就一定要在寧靜的地方呢?房中?或圖書館?不一定的,在不一樣的學習方式中,學習是沒有界限的,更沒有特定的方式,只有合適的方法。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找到孩子適合及喜歡的學習方法,讓學習變得更有趣、更容易、更有效,那麼,目的就已達到,問題也就迎刃而解。讓孩子能夠在自己喜愛且管用的方式下學習才最為重要,這樣才不會讓事倍功半又不適合他們的方法打擊孩子們對學習的熱誠和興趣。
歡迎讀者電郵florasen2021@gmail.com 或聯繫 www.facebook.com/Parents4SEN,大家一起研究及揣摩教兒之道。下期「教子有方」將於5月6日(五)刊登。◇
作者簡介
Flora現為育兒及理財專家,也是註冊校董。她畢業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具多元化才能。Flora將其獨具一格的育兒技巧寫成《擁抱缺陷》一書,面世後,旋即獲各大傳媒訪問和香港教育大學邀請主持、分享講座。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